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论坛 体育论坛

不等式体型分类_体育比赛中的不等式

tamoadmin 2024-08-13 人已围观

简介1.怎样准备数学奥赛?2.求奥数知识3.怎样水平的人才能教奥数?4.2022数二难度如何5.高三数学考试问题~6.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生活中常见标志

1.怎样准备数学奥赛?

2.求奥数知识

3.怎样水平的人才能教奥数?

4.2022数二难度如何

5.高三数学考试问题~

6.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不等式体型分类_体育比赛中的不等式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生活中常见标志,并了解其意义和用途等。

 2、能根据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指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3、体会获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自制的标志若干、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中的图卡

 2、活动前请警察叔叔讲述过安全保护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标志,引起幼儿兴趣,并请幼儿猜猜表示什么意思。(兔子、往右走、楼梯、桥、小心斜坡、小心坑洞、老鼠的家、船、海、好朋友)

 二、根据标志讲述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

 老师来把这些标志都编到一个故事里去,好不好?

 三、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标志并让幼儿认识。

 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标志,上次老师带小朋友到社区、马路上也找到了一些标志,让我们来看一看、想一想这些标志表述什么意思,在哪里出现的?(请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这些符号会在哪里出现?表示什么意思?)

 四、出示一张标志,请幼儿联想一个故事情境。

 五、准备数套标志,将幼儿分成四组,由各组幼儿自行讨论想象,请各组幼儿将所编的故事,上台与同伴一起分享所编的故事。

 A、当心火灾、火警电话、警止吸烟

 B、报警电话、当心车辆、人行横道

 C、禁止触摸、当心触电、医疗急救电话

 D、注意信号灯、保持安静、图书室

 鼓励每位幼儿,让他们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兔子先生去散步》反思:

 把绘本做成动画后,我设定这堂课的活动目标是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标志的关注,而后是通过新学的标志创编故事。但是在活动结束后,我发现了很多的不足。老师们也给了我一些建议。

 首先在活动目标上,基本是可以的,就是感觉故事里的标志太过卡通化,而这些标志大多是安全标准,这样给孩子一种错觉这是好笑的,不遵守这些标志也不严重。课前没考虑到这一点,动画太过卡通,只考虑到趣味性,没考虑到安全性和教育意义。

 再者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中,有些环节没有精彩的发挥出来,比如,在创编故事中,我还没有激发出幼儿的积极性和思维。整个教学过程太过的平淡,没有让幼儿动起来。

 我认为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我的动画和录像,可是由于准备的不充分。课件还不是很精细。课后我会再进行一系列的修改,把它变为一节优质的电教课。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工具,知道它们的用途。

 2、懂得团结力量的道理。

 3、知道使用工具的安全方法。

  活动准备;

 1、小锤子、小钳子、订书机、螺丝刀等实物小工具。

 2、幼儿用书第1册34---35页。

  活动过程:

 1、向幼儿了解他们所认识的工具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知道的小工具。

 2、出示小锤子、小钳子、订书机、螺丝刀等小工具,引导幼儿了解它们各自的用途。

 3、设计问题,引导幼儿讨论说出解决的办法。

 问题:

 (1)、自行车的螺丝松了,想上紧螺丝,使用哪种工具好?

 (2)、想卸下螺丝钉,打开盖维修机器,使用哪种工具好?

 (3)、桌子上的钉子松动了,用什么工具能把它订好?

 (4)、书本上的页码开了,用什么工具能把它订好,使他不开页?

 4、分组实验操作,感受工具的方便,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5、欣赏故事《小工具比本领》。

 在欣赏故事的基础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小工具为什么吵架?它们各自是怎么说的?大胡子爷爷对它们说了什么?引导幼儿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课后小结:通过学习及分组实践操作,幼儿对工具的认识及使用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活动反思:

 (1)、通过学习幼儿认识了许多的常见工具,知道它们的造型及用途,但是幼儿对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不是很熟悉,动手操作机会少使用率低

 2、在分组实践操作中,幼儿动手能力差,尽量让幼儿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之得到锻炼。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

 2、能较好地与同伴配合,共同完成比赛项目。

 3、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初步形成运动健康意识。

 4、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5、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

 1、和幼儿一起设计运动会项目,并制作运动项目胸牌和奖牌。

 2、幼儿自由报名,每人选择2到3个项目参加运动会。

 3、在每天的晨间锻炼活动中,提供所需的运动器械,让幼儿反复练习为运动会做准备。

 4、《运动会进行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运动员入场。

 ――幼儿挂着自制的运动项目胸牌,在《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声中,有精神地入场。

 ――幼儿进行早操表演。

 2、小小运动会开幕。

 ――根据运动会项目表,逐项进行比赛。

 ――运动器械的准备、更换、收拾等,由参加该项目比赛的幼儿协助教师共同完成。

 ――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比赛,争当文明观众。

 3、举行颁奖仪式。

 ――在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音乐声中,颁发各个项目的金、银、铜牌。

 ――“访”个别“运动员”,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建议:

 1、在设计运动会项目时,教师可启发幼儿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或玩过的体育游戏进行设计,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力度。与此同时,还可给运动项目起个有意思的名字,如蚂蚁搬豆、小牛拉车、小老虎下山等,以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

 2、如有接力赛,可引导幼儿规定每组人数,并事先选好队员,共同练习。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启发感知。讲述与操作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逐步激发幼儿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发明创新方法,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动静结合,注意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幼儿思维活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品质。

中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飞机大部分幼儿只在电视上见过,从飞机上跳下的伞兵更是他们敬佩的对象,在她们幼小的心里对伞兵充满了向往,充满了敬畏。让孩子通过亲身的体验,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也能更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合作能力。

  活动目标:

 1、练习腿部弹跳力,发展和强化幼儿的身体素质。

 2.培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小椅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一起做热身运动:慢跑扭身,弯腰等,组织幼儿和教师共同布置场地。

 2、情景导入

 小朋友你们见过飞机吗?(幼儿争相回答—见过)此时部分幼儿的眼睛都投向空中,希望有飞机此时在他们头顶上飞过。你们见过从飞机上跳伞的伞兵吗?在飞行过程中,如果有需要,他们就要从飞机上跳伞下来去完成神圣的的任务,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当伞兵的感觉?(幼儿争相回答—想)要想当伞兵,从高处跳下来,你们必须勇敢,你们有信心吗?(幼儿争相回答—有)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做这个游戏好不好?(幼儿回答,好),

 3、活动过程

 两名幼儿为一组,一名幼儿扶住小椅子,另站在小椅子上,等候老师的口令,“我们都是小伞兵,个个勇敢练本领”跳伞!!站在小椅子上幼儿同事两臂伸开,象征降落伞的打开,双脚轻轻跳下,然后绕场地“飞”一圈,回到原地,与另一个幼儿交换角色,游戏继续进行。

 游戏开始

 幼儿分成两个大组,一起开始,游戏过程中要提醒幼儿注意自己的安全。教师密切关注注意幼儿的行动。

 4、活动结束

 对幼儿的表现给与鼓励和表扬,你们今天表现真棒!!

 整理场地,提醒幼儿放到原来的地方整理好,带幼儿回教室

 5、活动反思:

 孩子们,今天你们今天都是一名成功的小伞兵,你们高兴吗?幼儿一起回答,高兴!在这个游戏中幼儿觉得自己长大了,真正的融入了游戏的氛围,体验了那不可想象的一幕,那份自豪跃然与幼小的脸庞。我是足球小天才(中班健康教案)

 引言:国足球的天才在未来,中国足球的未来在哪里,就不是我们能说的清楚的了。

 活动目标

 相关领域

 语言、社会

 ·知道废旧物品可以成为有趣的体育器具,能较主动地关注周围环境

 ·能用踢、跑、项等方法玩旧报纸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能遵守规则进行游戏活动

 主要形式

 集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30分钟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废旧物品可以成为有趣的体育器具,能多种方法玩旧报纸

 ·难点:想出多种足球训练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观看过足球运动员的练、比赛和进球的录象

 ·物质准备:教具:哨子一个;学具:废旧报纸人手3—5张,场地两端用大塑料积木插成球门状,胸饰若干(红、黄、蓝、绿各10个)

  教学过程

 一、将报纸顶在头上走入场地边缘。

 二、把报纸搓成纸棍,做纸棍操:上肢运动、头部运动、腿部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

 三、足球训练

 1.带报纸赛跑:纸放在胸前,向前快跑到足球场,不要让纸掉下来。

 2.自由训练。(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报纸的玩法。)

 3.集体练习射球、传球、顶球、扑球等动作。

 四、游戏“足球赛”

 1.讲解比赛规则:分两队,每队有一位守门员;同一颜色胸饰的是同一队队员;比赛时将球射进对方球门才得1分;不能推、抓对方队员,手不能直接触球,违反规则将处以点球。

 2.分组进行球赛(教师做裁判,适当调整比赛,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五、放松活动

 绕场地慢跑一圈,整理场地,回活动室。

  延伸活动

 1.在晨间活动或自由活动时,幼儿自由地玩这些“纸球”,玩出新花样。

 2.寻找还有哪些废旧物品也能成为有趣的体育活动器械玩具。“变废为宝”。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主要教学目标是练习踢、跑、顶等基本动作。又恰逢“世界杯”足球赛,以足球训练和足球比赛为活动的情节、报纸为游戏材料开展活动,能让幼儿主动关注周围的世界,又能感受到报纸再利用给自己活动带来的快乐,一箭三雕。活动设计时,以报纸原形为活动材料进行基本的体育训练,进一步将报纸搓成棍做准备活动、团报纸进行足球训练以及到最后的足球比赛,层层递进的活动一步步地增加难度,以游戏的情节去完成健康活动的目标,又能渗透基本的环境教育目标。

 二、效果分析

 活动一开始,当老师出示报纸进行活动时,幼儿就被这个有意思的器械给吸引住了,有一幼儿提出质疑:旧报纸也能当玩具?经过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体会到,原来平常以为没用了的报纸还能进行这么有趣的活动,真的挺有意思,这样的环境教育是在玩中体会到的,在快乐中被同化的。第二,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想出报纸的各种玩法,丰富了他们废物利用的经验。第三,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得很积极,他们参与活动是主动的、快乐的,其中还有合作玩的。第四,由于这个活动是幼儿兴趣所在,因此幼儿能主动遵守游戏规则,而无需教师的再三强调。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了解常见昆虫不同本领的基础上理解儿歌并学念儿歌。

 2、发挥想象愿意在同伴面前表达自己的看法。

 3、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准备:

 运动进行曲 文字:动物运动会 摔跤、飞机、大刀、长枪 、跳高、举重的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了,可真热闹。开运动会有些什么比赛呢?

 小结:原来运动会中有摔跤、跑步、游泳、举重、跳高、击剑、长枪等等许多的比赛项目。

 2、今天的运动会有点特别,不是大人来比赛也不是小朋友,是一些昆虫来比赛是一场昆虫运动会,你们猜猜会有哪些昆虫来比赛呢?

 二、讨论交流

 1、幼儿自由的讲述。

 2、教师出示蜻蜓:"看看有哪只昆虫来比赛了呀?"

 3、蜻蜓会参加比赛呢?为什么?

 小结:原来蜻蜓有一对大大的翅膀可以飞得很快,所以蜻蜓要参加开飞机的比赛呢。(出示飞机)

 4、"蛐蛐蛐蛐,谁来了?"(蛐蛐也叫蟋蟀)蟋蟀又有什么本领他会参加什么比赛呢?

 小结:原来蟋蟀平时有摔跤的本领,我们有时候看到斗蛐蛐的,它们就要参加摔跤比赛。(出示摔跤的)

 5、"嗡嗡嗡,谁来了?小蜜蜂它说,我想参加游泳比赛你们觉得合适吗?为什么?"小结:小蜜蜂的尾巴上有一根尖尖的刺,裁判建议它参加长枪比赛。(出示长枪的)

 6、"我们也要参加比赛,我们也要参加比赛,看看还有谁来了?"(出示螳螂、蚂蚁、蚱蜢)它们会参加什么比赛呢?为什么?

 小结:原来,螳螂舞大刀,蚂蚁练举重,蚱蜢学跳高,昆虫运动会,大火劲头高。

 7、现在有几只昆虫来参加运动会了?它们参加什么比赛?(教师念儿歌)

 8、好,现在运动会马上要开始了,运动员入场(放进行曲将昆虫拉进场)

 9、昆虫进场了,可是它们把自己要参加的比赛项目忘记了,谁来告诉它们?(请幼儿将不同的'贴在相应的动物旁边贴教师边念)

 10、你们来做小裁判,再来告诉这些运动员一次好吗?我先叫昆虫的名字你们告诉它们比赛的项目(教师带领幼儿集体念儿歌)

 11、你们来做小裁判,再来告诉这些运动员一次好吗?这次你们先叫昆虫的名字我来告诉它们比赛的项目(教师带领幼儿集体念儿歌)

 12、我来问问这些运动员:"你们楚了吗自己比赛什么?它们说楚了。"那好,运动员到各自的场地比赛。(放进行曲)

  教学反思:

 多元整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活动的内容我们也把学习活动的内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有机整合,把孩子对昆虫积累的经验和对体育运动有那些等方面经验的收集进行有机整合,使孩子对两个不同的内容出发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便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以体现。活动目标也是有机整合,在活动中,把对昆虫特征的感知与不同运动的操作的方式进行有机的整合,孩子在思索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观察昆虫的特征,还要寻求不同运动的玩法,通过观察比较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更能适合这个昆虫参加比赛。还有组织形式的有机整合,活动中通过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的有效运动,使得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积极表现得欲望,使得孩子的一有经验在活动中通过老师的梳理、提升得到全面的发展。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看步骤实例图进行折纸活动,学习折叠双三角形的基本方法。

 2、使幼儿知道青蛙是益虫。

  活动准备:

 1、折青蛙的步骤图,折好的小青蛙若干、正方形纸、彩笔、胶水、剪刀。

 2、《幼儿习得手册》(玩一玩,做一做)上学期2第8~9页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播放动画画面小青蛙在碧绿的荷叶上跳来跳去,激发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老师给每组幼儿投放折好的小青蛙,问幼儿:“你喜欢吗?”快来和它们一起游戏吧。

 二、看一看你想自己折一个小青蛙吗?现在来看一看青蛙是怎么折出来的,出示步骤实例图,老师让幼儿观察小青蛙是怎么折出来的。

 三、试一试自己动手折一折,按《幼儿习得手册》的步骤图折。

 1,重点指导叠双三角形的方法。

 2,指导有困难的幼儿。

 3,鼓励幼儿后腿怎样折才能使小青蛙跳得高,跳得远。

 4,装饰小青蛙,折好后,给青蛙画好眼睛,花纹。

 四、跳一跳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青蛙跳跳跳”比赛,看谁折的小青蛙跳得高跳得远。

 五、活动延伸小朋友们你知道吗?小青蛙捉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活动反思:

 通过本活动课,幼儿学会了折小青蛙,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知道了要保护小青蛙,增长了知识。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数量的多少。

 2、初步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了解其含义,并学习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表示两个数字的大小。

 3、积极参与游戏,并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配合游戏使用的音乐。

 2、不同颜色的粉笔或呼啦圈。

 3、不等式题卡若干(正面写不等式,背面写答案)。

 4、练习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大嘴巴鱼吃虾,学习数量多少的比较。

 1、小朋友,老师今天想带你们玩个大嘴巴吃虾子的游戏,你们想玩吗?

 2、游戏玩法:

 ①个人一组,选一个人当大嘴巴鱼,其他10人都当虾子。

 ②我们在地上画两个颜色不同的方框当虾子的家;两个方框之间画一个圆圈当大嘴巴鱼的家。(示意图见活动材料,方框的大小视本班幼儿人数而定,尽量画大一些,以免幼儿在圈内互相拥挤而发生其他状况。)

 ③规则:音乐响起,虾子们边游边说:“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到水面透透气吧”。这时大嘴巴鱼在呼呼大睡。音乐停止,大嘴巴鱼伸个懒腰,张大嘴巴做吃虾子的动作,这时虾子们边游边说:“大鱼来了,快回家啊!”(虾子分开跑回两个家里。)大嘴巴鱼跑进圆圈里说:“哈哈,让我来数一数,哪边虾子多,我就把大嘴巴对着哪边,就吃哪边的虾子”。大嘴巴鱼点数后,张大嘴巴对着虾子较多的一边,若比较正确,就做“阿呜阿呜真好吃”的动作,若比较不正确,就罚下场。一轮游戏结束后,换另一位幼儿当大嘴巴鱼,继续游戏。

 3、幼儿分组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小结并表扬在游戏中表现较好的幼儿或其他方面有进步的幼儿。

 二、操作练习册,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并了解其含义。

 1、通过计数的方式比多少。

 ①打开练习册,数一数,上面一排,左边框子里有几只虾子?右边框子里有几只虾子?哪边虾子多?大嘴巴鱼要吃虾子数量多的一边,所以它的大嘴巴应该对着哪边?

 ②看下面一排,再来数一数左边框子里有几只虾子?右边框子里有几只虾子?哪边虾子多?大嘴巴鱼要吃虾子数量多的一边,所以它的大嘴巴应该对着哪边?

 2、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①3只虾子比2只虾子多,也就是3比2多(大);5只虾子比8只虾子少,也就是5比8少(小)。那我们怎么表示两个数字的大小呢?(启发幼儿思考。)

 ②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数字的大小(教师板书:>、<),观察这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开口方向不同。)

 ③教师小结:开口向左边的叫大于号,开口向右边的叫小于号。口子喜欢对着数字大的一边,所以哪边数大它的开口就朝哪。

 ④这个不等式表示的意思是:3大于2;下面这个不等式表示的意思是:5小于8。(请幼儿跟读两遍。)

 3、练习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用法。

 ①请幼儿填写黑板上的不等式。

 教师可在黑板上提供不等式,如:

 4O6、7O5、2O8、9O6、10O9、8O7、3O1、0O1……

 ②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③请另一批幼儿批改黑板上的题目,做对的打“√”;做错的请在旁边改正。

 ④教师公布答案,并带领幼儿一一读出每个不等式。

 三、游戏:抢答案,巩固10以内数量大小的比较。

 1、交代抢答规则。

 ①分为人数相等的3组,每组派一个固定的代表抢答,组内其他幼儿为智囊团,代表答不出来,可以请智囊团帮助。

 ②老师出示题卡后,喊开始,才可以抢答,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5分。

 ③最后获得分数最高的组获胜。

 2、教师一一出示不等式的题卡,请幼儿抢答。

 3、比赛结束,比一比哪组答对的题目最多!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怎样准备数学奥赛?

七年级上册(61)

第1章 有理数(19)

第2章 整式的加减(8)

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18)

第4章 图形认识初步(16)

七年级下册(62)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4)

第6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7)

第7章 三角形(8)

第8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12)

第9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2)

第10章 数据库的收集整理与描述(9)

八年级上册(62)

第11章 全等三角形(11)

第12章 轴对称(13)

第13章 实数(8)

第14章 一次函数(17)

第15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3)

八年级下册(61)

第16章 分式(14)

第17章 反比例函数(8)

第18章 勾股定理(8)

第19章 四边形 (16)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15)

九年级上册(62)

第21章 二次根式(9)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13)

第23章 旋转(8)

第24章 圆(17)

第25章 概率初步(15)

九年级下册(48)

第26章 二次函数(12)

第27章 相似(13)

第28章 锐角三角函数(12)

第29章 投影与视图(11)

(二)体例结构

各章基本结构如下:

各节结构根据内容需要而确定,基本上包括以下部分:

本套教科书有彩色版、双色版和黑白版等多种版本,配有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包括电子音像制品).

本套教科书的实验工作得到实验区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经过培训、回访和专项调查,教科书的编写者收集了许多有益的反馈意见,其中有些意见已被纳,各册教科书的局部修订已经陆续进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本套教科书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质量,教科书的编写者愿为教材建设作出新贡献.

2007-06-22 原创作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7~9年级)

各章目录及课时参考(修订版)(新)

七年级上(61)

第1章 有理数(19)

1.1 正数和负数(2)

阅读与思考 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1.2 有理数(4)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

实验与探究 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4)

观察与猜想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3)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2章 整式的加减(8)

2.1 整式(2)

阅读与思考 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5)

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1)

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18)

3.1 从算式到方程(4)

阅读与思考 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与合并(4)

实验与探究 无线循环小数化分数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4)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4)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4章 图形认识初步(16)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4)

阅读与思考 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3)

阅读与思考 长度的测量

4.3 角(5)

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2)

数学活动

小结(2)

七年级下(62)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4)

5.1 相交线(4)

观察与猜想 看图时的错觉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3)

5.3 平行线的性质(3)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5.4 平移(2)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6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7)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3)

阅读与思考 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3)

数学活动

小结(1)

第7章 三角形(9)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

信息技术应用画图找规律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3)

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要证明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

实验与探究 多边形的三角剖分

7.4 课题学习 镶嵌(1)

数学活动

小结(1)

第8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12)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1)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4)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

阅读与思考 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2)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9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

9.1 不等式(4)

阅读与思考 用求差法比较大小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3)

实验与探究 水位升高还是降低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阅读与思考 用不等关系分析体育比赛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10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9)

10.1 统计调查(3)

实验与探究 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

10.2 用直方图描述数据(2)

信息技术应用 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2)

数学活动

小结(2)

八年级(上)(62)

第11章 全等三角形(11)

11.1 全等三角形(1)

11.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6)

阅读与思考 全等与全等三角形

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12章 轴对称(13)

12.1 轴对称(3)

12.2 轴对称变换(3)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12.3 等腰三角形(5)

实验与探究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13章 实数(8)

13.1 平方根(3)

13.2 立方根(2)

13.3 实数(2)

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说 不是有理数

数学活动

小结(1)

第14章 一次函数(17)

14.1 变量与函数(5)

信息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

14.2 一次函数(5)

阅读与思考 科学家如何测算地球的年龄

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3)

14.4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2)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15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3)

15.1整式的乘法(4)

15.2 乘法公式(2)

阅读与思考 杨辉三角

15.3 整式的除法(2)

15.3 因式分解(3)

观察与猜想 型式子的分解

数学活动

小结(2)

八年级下(61)

第16章 分式(14)

16.1 分式(3)

16.2 分式的运算(6)

阅读与思考 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

16.3 分式方程(3)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17章 反比例函数(8)

17.1 反比例函数(3)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4)

阅读与思考 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

数学活动

小结(1)

第18章 勾股定理(8)

18.1 勾股定理(4)

阅读与思考 勾股定理的证明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

阅读与思考 再谈面积证法

数学活动

小结(1)

第19章 四边形(16)

19.1 平行四边形(6)

阅读与思考 平行四边形法则

19.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6)

实验与探究 巧拼正方形

19.3 梯形(2)

观察与猜想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特殊四边形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15)

20.1 数据的代表(6)

20.2 数据的波动(5)

信息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求几种统计量

阅读与思考 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

20.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2)

数学活动

小结(2)

九年级上(62)

第21章 二次根式(9)

21.1 二次根式(2)

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2)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

阅读与思考 海伦——秦九韶公式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13)

22.1 一元二次方程(2)

22.2 降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6)

阅读与思考 黄金分割数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23章 旋转(8)

23.1 图形的旋转(2)

23.2 中心对称(3)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旋转的性质

23.3 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2)

数学活动

小结(1)

第24章 圆(17)

24.1 圆(5)

24.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6)

24.3 正多边形(2)

阅读与思考 圆周率π

24.4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2)

实验与探究 设计跑道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25章概率初步(15)

25.1 随机(2)

阅读与思考 概率论的起源

25.2 简单的概率(6)

阅读与思考 概率与中奖

25.3 频率与概率(3)

25.4 课题学习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顺序(2)

数学活动

小结(2)

九年级下(48)

第26章 二次函数(12)

26.1 二次函数(6)

实验与探究 推测植物生长量与温度的关系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1)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

26.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3)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27章 相似(13)

27.1 图形的相似(2)

27.2 相似三角形(6)

阅读与思考 奇妙的分形图形

27.3 位似(3)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位似的性质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28章 锐角三角函数(12)

28.1 锐角三角函数(6)

28.2 解直角三角形(4)

阅读与思考 一张古老的三角函数表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29章 投影与视图(11)

29.1 投影(2)

29.2 三视图(5)

阅读与思考 视图的产生与应用

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2)

数学活动

小结(2)

总课时数 61×5+3+48 = 356

代数课时数 163

几何课时数 154

统计概率课时数 39

求奥数知识

根据竞赛大纲进行学习是很必要的,同时需要对那些竞赛所要求的公式熟记,平时也应该多留心一些竞赛题的奇妙解法,往往是可以举一反三的,应考前,好好的回忆一下,还有就是一些竞赛专题需要留意,比如几何题,不等式往往都会有一道的,而且分值是比较大的,像几何题,在全国数学联赛中,往往都是考到托勒密定理、塞瓦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圆幂定理。全国数学联赛分一二试,第一试几乎都是高中所学的知识,难度也和高考差不多,但是解题方法会较为灵活些,二试倒是挺难的,但如果你一直都有学奥数,那应该还可以。

去年我们是一试100分钟、120分、高考难度,二试150分钟、180分、竞赛难度。今年最多调整一下,当然也可能不会。但总分是300分,二试是四道大题,第一道40分,定是平面几何。第二题40分,后两道各50分,有数列、不等式、排列组合、数论中选三种。一般各省区一等奖30人左右,二等奖一至二百人,三等奖不清楚,一般数学好点的高三学生得二等奖是很可能的。资料的话没记错的话<<中等数学>>不错,上面有模拟题。准备的话分类看一下书,平时听课就行了。也要做一下以前的题,注意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知道自己的水平,不会的就跳。先这些吧,想到了再写。

怎样水平的人才能教奥数?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简称奥数。1934年和1935年,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2012年8月21日,北京取多项措施坚决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

1奖项介绍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国际中学生数学大赛,在世界上影响非常之大。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目的是:发现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为各国进行科学教育交流创造条件,增进各国师生间的友好关系。这一竞赛1959年由东欧国家发起,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第一届竞赛由罗马尼亚主办,1959年7月22日至30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共7个国家参加竞赛。以后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都是每年7月举行(中间只在1980年断过一次),参赛国从1967年开始逐渐从东欧扩展到西欧、亚洲、美洲,最后扩大到全世界。2013年参加这项赛事的代表队有80余支。美国14年参加竞赛,中国1985年参加竞赛。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运转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常规,并为历届东道主所遵循。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由参赛国轮流主办,经费由东道国提供;但旅费由参赛国自理。参赛选手必须是不超过20岁的中学生,每支代表队有学生6人;另派2名数学家为领队。试题由各参赛国提供,然后由东道国精选后提交给主试委员会表决,产生6道试题。东道国不提供试题。试题确定之后,写成英、法、德、俄文等工作语言,由领队译成本国文字。主试委员会由各国的领队及主办国指定的组成。这个通常是该国的数学权威。

2委会职责

1)、选定试题;

2)、确定评分标准;

3)、用工作语言准确表达试题,并翻译、核准译成各参加国文字的试题;

4)、比赛期间,确定如何回答学生用书面提出的关于试题的疑问;

5)、解决个别领队与协调员之间在评分上的不同意见;

6)、决定奖牌的个数与分数线。

考试分两天进行,每天连续进行4.5小时,考3道题目。同一代表队的6名选手被分配到6个不同的考场,独立答题。答卷由本国领队评判,然后与组织者指定的协调员协商,如有分歧,再请主试委员会仲裁。每道题7分,满分为42分。

3 奖项设定

竞赛设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三等奖(铜牌),比例大致为1:2:3;获奖者总数不能超过参赛学生的半数。各届获奖的标准与当届考试的成绩有关。

4 国际赛史

在世界上,以数为内容的竞赛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时就有解几何难题的比赛;我国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的,实是一种对策论思想的比赛;到了16、17世纪,不少数学家喜欢提出一些问题向其他数学家挑战,有时还举行一些公开的比赛,方程的几次公开比赛,赛题中就有最著名的费尔马大定理:在整数n≥3时,方程没有正整数解。

近代的数学竞赛,仍然是解题的竞赛,但主要在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之间进行。目的是为了发现与培育人才。

现代意义上的数学竞赛是从匈牙利开始实施的。1894年,为纪念数理学会埃沃斯荣任教育大臣,数理学会通过一项决议:举行以埃沃斯命名的,由高中学生参加的数学竞赛,每年十月举行,每次出三题,限4小时完成,允许使用任何参考书,试题以奥妙而奇特的形式见长,一般都有富创造特点的简明解答。在埃沃斯的领导下,这一数学竞赛对匈牙利的数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卓有成就的数学家、科学家是历届埃沃斯竞赛的优胜者,如18年弗叶尔、1898年冯卡门等。

受到匈牙利的影响,数学竞赛在东欧各国蓬勃开展:1902年罗马尼亚,1934年前苏联,1949年保加利亚,1950年波兰,1951年前捷克斯洛伐克……相继进行了数学竞赛。

把中学生的数学竞赛命名为“数学奥林匹克”的是前苏联,用这一名称的原因是数学竞赛与体育竞赛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崇尚奥林匹克精神。竞赛的成果使人们意外地发现,数学竞赛的强国往往也是体育竞赛的强国,这给了人们一定的启示。

1934年在列宁格勒,1935年在莫斯科,有关的国立大学分别组织了地区性的数学竞赛,并称之为“中学数学奥林匹克”。当时,莫斯科的著名数学家都参加了这一工作。前苏联的数学奥林匹克分为五级:学校奥林匹克,县奥林匹克,地区奥林匹克,共和国奥林匹克,全国奥林匹克,再选出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六名代表。

对国际间组织数学竞赛最热心的是罗马尼亚的教授罗曼。经过他的积级策划,1959年7月,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简称IMO)在罗马尼亚古都布拉索举行,拉开了国际数学竞赛的帷幕。当时参加竞赛的学生共52名,分别来自东欧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前捷克斯洛伐克、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前苏联等7个国家。每个国家有8名队员,前苏联只派了4名队员。以后(除1980年由于东道主蒙古经费困难而暂停)每年举行一次,到1990年在我国举办第31届时,已发展到54个国家和地区的308名选手。到1995年在加拿大举办第36届时,双增加到73个国家和地区,400多名选手。

5 竞赛规定

(1)一年一度的IMO的东道国由参赛国(或地区)轮流担任,所需经费由东道国负担,整个活动由东道国出任,由各国领队组成的主试委员会主持,试题和解答由参赛国提供,每国3—5题(也可不提供),东道国不提供试题,而由东道国组成选题委员会,对各国提供的试题进行评议与初选,主要考虑试题是否与以往的试题重复,并把试题按代数、数论、几何、组合数学、组合几何等分类,确定试题难度(A、B、C),选择30题左右。如果这些题有新解法的话,还要求提供原解法以外的解答,译成英文供主试委员选用。

(2)每个参赛团组织一个参赛队,成员不超过8人,其中队员不超过6人(是中学或同等级学校学生),正、副领队各1人,考试分两天两试,每试3题,每试4.5小时,每题7分,所以每个选手的最高得分是42分。

(3)IMO的官方用语为英、法、德、俄语,而参赛国大约需要26种文字,届时由各领队把试卷译成本国语言,并经协调委员会认可。度卷先由各国的正、副领队评判,再与协调委员会协商(每个协调员负责一个试题的评分),如有分歧,由主试委员会仲裁,协商工作是在信任与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4)IMO的获奖人数约占参赛人数的一半,评奖根据分数段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其比例平均为1:2:3。此外,主试委员会还可因在某个试题上作出了非常漂亮(指思路简捷巧妙,有独创性)或在数学上有意义的解答的学生给予特别奖。

为避免再次出现1980年那样的中断,IMO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有的译为场所委员会)负责确定各届的东道主。

按IMO的规定,每一届的东道主必须向上一届的所有参赛国发出邀请,而新参加的国家则应当向东道主表明参加的意愿,再由东道主发出邀请。

东欧外的国家中,第一个加入的是芬兰(1965年第7届),接着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典、荷兰等也都在60年代陆续加入。14年,美国、越南加入。此后,参加国逐年增加,并遍布欧、美、亚、非及大洋洲,IMO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的数学大赛。

1988年第29届,根据香港的建议,IMO首次设立了荣誉奖,奖给那些虽然未得金、银、铜牌,但至少有一道题得满分的选手。这一措施,大大调动了各参赛国及其参赛选手的积极性。

IMO的精神就是奥林匹克精神:“重要的不在于取胜,而在于参加。”据此,自1983年第24届以来,虽然每一个代表队(6个人为组员)都计算自己的总分,且知道按总分的顺序排在多少名,但组织委员会不向团体优胜者颁奖,因为IMO只是个人的竞赛,不是团体的竞赛。

1981年第22届,美国是IMO的东道主。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格雷策发信邀请我国参加,中国数学会复信同意参加,后因故未能成行,只派了当时在美的访问学者作为观察员参加了。

到了年,在宁波召开的中国数学会首次普及工作会议上,确定1985年派两名选手参加第26届IMO,以了解情况、取得经验。由于选拔时间仓促,只指派了北京、上海各1名优秀学生参加。结果有1人得三等奖,两人平均成绩与以色列第17位,两人总分则排在32位。1986年起,我国均派6名选手参赛。

我国选手的辉煌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千百万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虚荣感。

6 国内赛况

我国的数学竞赛起步不算晚。解放后,在华罗庚教授等老一辈数学家的倡导下,从1956年起,开始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在北京、上海、福建、天津、南京、武汉、成都等省、市都恢复了中学数学竞赛,并举办了由京、津、沪、粤、川、辽、皖合办的高中数学联赛;19年,我国大陆上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举办了中学数学竞赛。此后,全国各地开展数学竞赛的热情有了空前的高涨。1980年,在大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数学普及工作会议上,确定将数学竞赛作为中国数学会及各省、市、自治区数学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每年10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同时,我国数学界也在积极准备派出选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角逐。1985年,开始举办全国初中数学联赛;1986年,开始举办“华罗庚”少年数学邀请赛;1991年,开始举办全国小学数学联赛。

我国的高中数学竞赛分:每年10月中旬的全国联赛;次年一月的CMO(冬令营);次年三月开始的国家集训队的训练与选拔。

对我国中学影响较大的还有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该赛也分三轮进行:美国中学数学竞赛(AHSME),考试形式是30道选择题,要求90分钟内完成;美国数学邀请赛(AIMS),考15道空题,答案均为不超过999的正整数,要求3个小时内完成;美国数学奥林匹克(USAMO),这是美国国内水平最高的数学赛活动,每次考5道题,3.5小时内完成。

为使我国的数学竞赛活动能广泛而有序、深入而持久地开做好各级各类数学竞赛的培训选拔工作,国内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是创造数学竞赛的良好场景;中小学组织各年的教学兴趣小组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定辅内容;对一些数学“苗子”开办数学奥林匹克业余学校,有给以强化性的辅导与培训。其次是增强数学竞赛的辅导力量;各级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队伍,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辅导与教练素质。再次是优化数学竞赛的辅导体系;编写与出版基础性的数学竞赛培训教材或辅导读物,收集与整理国内外数学竞赛资料,研究与提炼数学竞赛题的解题思想方法及技能技巧,健全与完善数学竞赛的选拔机制及辅导方式。

“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创办于1991年),它是一个“普及型、大众化”的活动,分为初赛(每年3月)、夏令营(每年暑期)。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创办于年),用“轮流做东”的形式由各省、市、自治区数学竞赛组织机构具体承办,每年4月举行,分为一试和二试。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创办于1981年),承办方式与初中联赛相同,每年10月举行,分为一试和二试,在这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全国约90名学生有资格参加由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暨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每年元月)。

世界奥林匹克林数学竞赛(中国区)选拔赛,每年举办两届,是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发展中心等机构组织举办的赛事活动。其参赛对象为10至16周岁少年儿童,即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7个年级组。赛事的目的是在中国境内选拔优异的数学选手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全球总决赛。[1]

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全国数学竞赛活动方兴未艾,特别是连续几年我国选手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广大中小学师生和数学工作者为之振奋,热忱不断高涨,数学竞赛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了使全国数学竞赛活动持久、健康、逐步深入地开展,应广大中学师生和各级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的要求,特制定《数学竞赛大纲》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本大纲是在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精神和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一栏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具体作法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课外活动或开设选修课等多种方式,充分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教学大纲》中所列出的内容,是教学的要求,也是竞赛的最低要求。在竞赛中对同样的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与灵活运用能力,特别是方法与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有更高的要求。而“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本大纲所列的课外讲授的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层次让学生逐步地去掌握,并且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这样才能加强基础,不断提高。

7 考试形式

一试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一试竞赛大纲,完全按照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即高考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和方法,在方法的要求上略有提高,其中概率和微积分初步不考。

二试

平面几何

基本要求:掌握初中竞赛大纲所确定的所有内容。

补充要求:面积和周长方法。

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

几个重要的极值:到三角形三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费马点。到三角形三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点——重心。三角形内到三边距离之积最大的点——重心。

几何不等式。

简单的等周问题。了解下述定理:

在周长一定的n边形的集合中,正n边形的面积最大。

在周长一定的简单闭曲线的集合中,圆的面积最大。

在面积一定的n边形的集合中,正n边形的周长最小。

在面积一定的简单闭曲线的集合中,圆的周长最小。

几何中的运动:反射、平移、旋转。

复数方法、向量方法*。

平面凸集、凸包及应用。

代数

在一试大纲的基础上另外要求的内容:

周期函数与周期,带绝对值的函数的图像。

三倍角公式,三角形的一些简单的恒等式,三角不等式。

第二数学归纳法。

递归,一阶、二阶递归,特征方程法。

函数迭代,求n次迭代*,简单的函数方程*。

n个变元的平均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及应用。

复数的指数形式,欧拉公式,棣美弗定理,单位根,单位根的应用。

圆排列,有重复的排列与组合。简单的组合恒等式。

一元n次方程(多项式)根的个数,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方程虚根成对定理。

简单的初等数论问题,除初中大纲中斯包括的内容外,还应包括无穷递降法,同余,欧几里得除法,非负最小完全剩余类,高斯函数[x],费马小定理,欧拉函数*,孙子定理*,格点及其性质。

立体几何

多面角,多面角的性质。三面角、直三面角的基本性质。

正多面体,欧拉定理。

体积证法。

截面,会作截面、表面展开图。

平面解析几何

直线的法线式,直线的极坐标方程,直线束及其应用。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区域。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圆锥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园的幂和根轴。

其他

抽屉原理。

容斥原理。

极端原理。

集合的划分。

覆盖。

2022数二难度如何

奥数和大学数学有关系吗?

个人认为完全没有。

给你举例,下象棋谁都知道规则,比如马走日,象走田,等等,但是象棋大师是有灵气的,学奥数需要灵气,你就算学了大学数学,也是只知道规则,但是灵气怎么样呢?很简单,大学教授平面几何解题灵气不一定比竞赛得奖的学生高。教授更关注于机械化解题,就是把几何的语言转化成逻辑的推理,然后让计算机解决几何问题,而竞赛得奖学生是依靠本能“灵感”出线。我连接线的时候,有时候我自己都感到惊讶,仿佛不是我想出来的。eureka movement

比如说不等式,数学竞赛是要靠灵气写出证明的,但是大学更加关注的是不等式的机械化证明,你要注意比较,前者是短时间凭人的本能把事情做出来,后者是借助工具,长时间解决广泛的问题。数学竞赛学生不会关注高斯曲率如何描绘锅的面和平面的不同,而大学生要关注,也就是把数学作为一种语言,来表达平面和锅面的不同:为什么圆柱可以用纸弯曲而成,但是球面不行。

个人认为数学竞赛就是为一些人创造饭碗而已,没什么的,和体育比赛一样,做题也是,会做的就做,不会的就跳,反正时间是有限的,只做第一眼看上去会的,保证都对,然后在做第一眼看不会的。这和运动员分配体力是一个道理。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数学竞赛的灵气是扭曲的,非自然的,这和拉马努金的灵气是不同的,他可以本能的写公式,可以说是数学诗人,你要注意区别。

高三数学考试问题~

2022数二难度分析如下:

1、数学试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试题情境材料,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数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如全国甲卷理科第8题取材于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的杰作《梦溪笔谈》,以沈括研究的圆弧长计算方法“会圆术”为背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数学科高考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实际为情境素材设置试题。如全国甲卷文、理科第2题以社区环境建设中的“垃圾分类”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试卷突出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学科知识系统;注重本原性方法,淡化特殊技巧,强调通性通法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将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如全国甲卷第20题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4、试卷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都加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全国甲卷理科第19题,以学校体育比赛为情境,考查概率的基础知识和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期望的方法,实现了对主干知识的深入考查。

5、数学科高考通过突出思维品质考查,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全国甲卷理科第20题、文科第21题,考查了直线、抛物线、三角函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中,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选择合理的方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呵呵,问着了

改变自己马虎大意的毛病,就是象雪耻一样,把你做错的题整理出来,现在虽然晚了点,还是很有必要,自查分析原因,,在今后小考或做作业时力避。要经常反复看你的错题。达到“深恶痛绝”的地步。

每次考试前,你还要闭目养神,想一想你的老毛病,考试应注意的事项。

考试卡壳,那说明你的基本功还是不够扎实,不是知识掌握的不好,就是面对考试还是有心理压力;这是平常心的考验。我们看体育比赛时,当看到我们国家的运动员发挥不好的时候,很多人都常常慨叹,有的还怨声不断,实际上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哪有那么容易?!说得轻松,那叫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要修炼,人生的挑战何值只有考试,多着呢!这又算得了什么,反正我平时已经努力了,着急无益。

找到自己取胜的法宝。

实际上,如果一上高中,就把上述这些加以磨练,现在应该不是你们紧张的时候,而是很轻松等待考试了。因为前2年半如果使足了劲,此时应该是放松的时候了。

反正我那个时候,现在已经很放松了,每天只要在脑子里把一门课程过一遍**就OK,全部内容都在脑子里了;每晚的电视连续剧是必看,而头2年半连场**都不敢看啊。

现在我辅导的一个中考学生,半年前还像你一样小错不断,难题看了就跑;不会;也不做,从来没考过满分,在班里就是个中等水平。现在呢?小毛病基本没了,模拟题几乎都是143分以上,渐渐出现了几次满分。上个月月考,他又是唯一的一个满分。

最有效的刺激办法就是让他每个礼拜都把他过去出现的不该错的都浏览一遍,一开始还让他自己分析原因,写起,备注怎样避免,怎样检查(办法很多偶)。。。。。

一种模式需要时间来磨练,但愿你有自己的模式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青少年们是全能型人才的后备军,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他们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之一。\x0d\《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x0d\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x0d\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x0d\1、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x0d\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x0d\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x0d\2、引导认真观察,建立数感\x0d\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说出诸如“在体育比赛的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相应的数感。\x0d\3、构建活动平台,发展数感\x0d\皮亚杰说,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杠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等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x0d\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发展了学生的数感。\x0d\4、加强估算教学,优化数感\x0d\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优化、巩固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其次,应用估算。如计算7.98×5.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8×5;所以积一定在40左右,然后再笔算;如遇到工程问题“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要60天,乙队独修要40天,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学生很快地确定大概时间,再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数感十分有利。又如学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活动,为增加说服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估算解答。“全国的小学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小张纸,一年全国小学生要浪费多少吨纸?要用多少辆卡车运输?”这道题里的小学生数,一小张纸有多大多重,一辆卡车能运几吨等数据都必须做出合理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对数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优化了对数的感受性。\x0d\5、解决实际实际问题,提升数感\x0d\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解决“全班43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合理?”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不难得出需要8条船。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的方案有6×7+1;6×6+4+3;6×5+4×2+5;6×3+5×5等。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是一个,知道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案。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学会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