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论坛 体育论坛

欧洲杯带给你哪些后遗症_的结果影响世界杯吗

tamoadmin 2024-08-26 人已围观

简介1.荷兰足球的绰号叫什么?我知道西班牙和德国的2.徐囡囡的性格秋天的童话今年秋天,盛仪嫁了。 伴娘是我。 新郎是佳言。 清皓没来。 我、盛仪、佳言、清皓曾经是四个最要好的朋友,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不易啊。 婚礼的前一刻,盛仪在更衣室里披着一条洁白的婚纱,泪眼迷离的抱着我问:“告诉我,木木,如现在清皓出现在我面前,我该怎么办? 我一脸平静:“忘掉他。”我的心里隐隐有一丝疼痛

1.荷兰足球的绰号叫什么?我知道西班牙和德国的

2.徐囡囡的性格

欧洲杯带给你哪些后遗症_的结果影响世界杯吗

秋天的童话

今年秋天,盛仪嫁了。

伴娘是我。

新郎是佳言。

清皓没来。

我、盛仪、佳言、清皓曾经是四个最要好的朋友,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不易啊。

婚礼的前一刻,盛仪在更衣室里披着一条洁白的婚纱,泪眼迷离的抱着我问:“告诉我,木木,如现在清皓出现在我面前,我该怎么办?

我一脸平静:“忘掉他。”我的心里隐隐有一丝疼痛。

“可我做不到。”盛仪的泪打湿了腮边的桃花。

我看着憔悴而清瘦的她,无比心疼。盛仪是那种天生的漂亮,而且她又是个很有内涵的女子。不然优秀得不可企及的清皓也不会爱上她,而且是整整十年——初三到大学毕业后的两年。

面前的她依然漂亮,只是美丽的双眸黯然无光。

“木木,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清皓为什么要离开我?”盛仪的语调几近哀求。

“清皓为什么要离开?”这个只有我知道。

清皓和我家做了整整二十年的邻居,我们情同兄妹,好得无话不说。清皓曾对我说他不会爱上任何一个女孩,直到他遇到了我的好友,眉目如画的盛仪。这也难怪他——清皓一向优秀,中考、高考在我们四个里都是考分最高的,也是唯一一个大学毕业后公费到美国留学的。

真完美。可这份完美要破碎了。上一个秋天,他从遥远的美利坚寄给我一纸肝癌晚期化验单。

我还算坚强,硬撑着帮他演完了这场戏——即使是身患重病的清皓依然有能力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所有的故事都预期进展:他写信给盛仪,说他们不合适,然后分手。然后盛仪伤心愈绝。然后我陪在她身边安慰她。然后另一个人给了盛仪比我更多的安慰。然后盛仪就准备嫁了。

那“另一个人”,不用说就是佳言了。他的细心、体贴和深情打动了绝望中的盛仪。

我看着这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心头涌起的不知是什么滋味。

那天,我终于好好地劝住了盛仪:“为佳言着想,别对他不公。”

说这话时我心上一阵酸涩:不知佳言今后路会怎样。要知道,盛仪的伤在心里。

出了更衣室,新娘和新郎都是光彩照人。

一个盛大而体面的婚礼进行得很顺利,结束得很圆满。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心是流着泪的。

想问问远在天堂的清皓,也只能问他

——告诉我,怎样才可以不再爱佳言?

(转自《教室朝南没有风筝》 文/麻宁)

二十四颗阿尔卑斯糖的往事

这个孤单的国度

慕容欣在白天,像是一只蝴蝶,飞得很远。在梦中,却一直坐在702教室里。发呆。

这已经,不是那个遥远的年代。比如满大街只有需要手写的明信片。慕容欣只给他回复电子邮件。今天照旧,只用两个字:谢谢。

谢谢是两个客气而婉转的字,但拒绝的意思那么透彻,尤其是在被说了许多次以后。她不接受林晨,于是她拒绝。

慕容欣出门,这样一个干燥凉爽的季节,比其他时候要容易过。在异国,只有自己好好爱惜自己了。

然后,她忽然想起一个小问题,自己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对林晨说谢谢的?是21岁的那个冬季,还是在林晨的呼喊里,走下宿舍来的时候?

有情天地,我满心欢喜

那是他26岁的时候。研究生毕业,在这样一所大学任教。一个班级上,只有二十几个学生。他不喜欢点名。他很和蔼,于是学生们就嚣张了。他在板书,下面热闹一片。美术系的孩子们,当然要自由散漫的。他也是这样过来的,他压根就不介意,只是嘴角微笑。

还有彻底安静的时候,就是他嘴唇边淡淡笑,手指习惯性的抚摩过下巴,眼神像外面秋天的天空一样,女孩子们就安静了,这样俊美,看得入迷。

台下的学生里,女生们陶醉了,每个人单相思的时候,都以为意中人在对自己表现情意。慕容欣不例外,手中的2B铅笔,在素描画板上,折断了笔心。

宿舍与教室相隔不远,但她花了一个小时,才走回去。一路上,穿过小树林,还有池塘,栏杆边上,靠了许久。她微微笑着,手指,抚摩过下巴。她做完一遍,又重复一次。

走到门口的时候,她听见女生宿舍里,有人大声放着一首歌,那歌那么老,却永远不过时: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啊……有情天地,我满心欢喜。

可是,这样欢喜的她分明眼泪掉下来了。

他的名字,叫齐涵。他是老师,她是学生。

其实这都不算什么,只是,他已经订婚了。

DIORISSIMO 茉莉味的香水

林晨在宿舍楼下,一声一声:欣儿,跟我去森林公园吧。

欣儿,林晨这样的好男孩,你还不要?其他女孩子在感慨,慕容欣什么都说不出。

“你们都被他收买了?”

“我们是为你好,林晨这样青春这样帅气的男孩你都不喜欢?难道你想跟有钱的中年猥琐男恋爱?我们鄙视你。”

艺术专业那么高的男女比例,林晨这样帅气,又深情追求她的男孩子,珍贵得像沙漠里的水滴。如果是叫任何一个别的女孩子的名字,都一定会急忙打扮好,冲下去的。只有她这般犹豫。

是为了什么?

桌子上摆满了林晨通过各个姐妹辗转送来的礼物。她打开一只香水的瓶子,轻轻在手腕上涂上一点,闭上眼睛,脉搏微凉后,渐渐热起。DIORISSIMO 茉莉味的香水,最适合她这个年华。是若有若无的矜持与喜悦。

林晨在2楼下,一声又一声的叫着两个字:“欣儿,欣儿,欣儿……”像是一个**镜头,痴情的少年,朗诵着情诗。

慕容真的就顺着呼唤走下去,她看着林晨说:“我答应你!”

林晨的眼睛闪亮着,直接挽起她的手。慕容觉得全身一个颤抖,说不出什么滋味,楼上是一群女生合唱似的大叫:林晨爱慕荣,慕容也爱林晨。

那是她最亲爱的姐妹,为她庆祝。林晨得意而潇洒地冲她们挥手。这一刻,慕容也承认,他是那么好看,那么青春的少年。

再见

满地斑驳色彩的落叶的时候,一个学年过去了大半。这样一个晴朗的天,齐涵第一次穿着西装来了,平时,永远是休闲服装,显得很放松。他抬手看表,上课时间里,学生到齐了。他说,“谢谢大家的配合。后面学期的课程,将会由另外一个老师代替我。”

下面议论纷纷,班长站起来问:“齐老师要走吗?”

不,不是的。我只是去休。

休?

他微笑了,然后从提来的口袋里,倒出小包的奶糖,阿尔卑斯的。聪明的孩子们,怎么会不明白。他们的齐老师迎接到了人生最该庆贺的喜悦。

齐涵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发下喜糖。他完全不介意那些玩笑,他心情非常好。

发到慕容,慕容接过糖,问:齐老师可以再给我一包吗?

可以,当然可以,慕容这么爱吃糖呀!小心蛀牙哦!

慕容只看见,他的脸上,白皙皮肤泛着红润,那是一个人高兴的痕迹,她虽然坐在教室里,却觉得灵魂已经跌落,一瞬间,四周寂静。

该来的结局,总是要来的。纵然,有的人悲伤,被爱的人却永远不知道。

慕容在心里说:再见。

让我们分手吧

寒过去就是情人节。这个情人节林晨极高兴,极兴奋,这是他和慕容过的第一个情人节。

林晨抱着一只很大的卡其色绒毛猫,在校门口等到了慕容。他准备了3个笑话,走到西餐厅的路上,讲到第2个,已经到了目的地。慕容一路走来都不觉得远,一路不停地笑。

上菜时,林晨讲到第3个:“一天中午,一位长得动人的**,匆匆跑到警察局报案,刚才我在公园散步时……”

“……慕容,你在听吗……”

慕容走神了。手里的刀叉,一下一下戳着牛排。林晨忽然说:你们齐老师真是一个好老师,他现在结婚,真幸福。

慕容低头,愣住,然后说道:是啊。

送慕容回去的时候,林晨忽然亲了一下慕容的左脸,我爱你。慕容仿佛受了一下惊,笑了笑转身飞跑上楼。梦中,她沿着一个人的轮廓,手指画下剪影。那一晚城市里骤然寒冷起来。半夜里慕容醒来,目光炯炯,取出一颗糖放进嘴里,等着天亮起来。

有些曾经动心过,却没有得到的东西,会成为心里永远的憾事,像是心脏开了一个缺口。

,慕容叫出林晨,说:我办了出国去留学的签证。你愿意等我吗?不愿意,就让我们分手吧!

“为什么?为什么?”

慕容沉默不答。

林晨好看的嘴唇抖得厉害,“为什么?”

还是沉默。

“你,还回不回来?”

“两年后再说,我要好好发展,你电话少点,不要让我分心。”慕容看着天空,这样,眼泪没有办法流下来。一直到林晨很慢很慢地走远。林晨走远的时候,面孔上,是潮湿的。但慕容不会看见。一个会为她流泪的男孩,仍然抵不上那个缺口。

二十四颗阿尔卑斯糖

林晨每周写一封邮件,慕容回复邮件,却不回复爱情。

慕容只吃一种糖果,阿尔卑斯的,每个月吃一颗,那是她多要的一包。

二十四颗,也就一共吃了二十四个月。

两年的光阴,流转的特别快。毕业后,在一家设计公司工作的林晨,早上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一封新的邮件收到。邮件内文写着,林,这次,我还是要对你说谢谢,谢谢你一直爱着我。近期,我不打算回国了。如果你还是要等待,我也没有办法。

从前,慕容并不知道,阿尔卑斯山是欧洲一大山脉,横跨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的部分地区。

现在她知道了。

阿尔卑斯山北侧的奥地利,阳光少,云雾多,所以那里的人们特别喜欢阳光。许久,她没有看到灿烂的阳光了。

阿尔卑斯山轻易就横跨了一个国家与另外一个国家的距离,爱情却连一个人抵达另外一个人的心里,都那么难。只是,他有了一个后遗症,总是失眠。想一个人,才会辗转反侧,所以失眠。

岁月属于每个人,林晨,自然从青涩男孩,转变为年少的男子。容颜有变化,身量高了,肩膀宽了。而这些,慕容看不到。

他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看影碟度过周末。他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和自己对话谈心。如同所有单身男子那样常常吃泡面。除了不像所有单身男子那样,积极去寻找恋人。他有恋人,只是不在身边。

他们之间,依靠着虚拟世界里的电子信号,互相联系着。

他倦了。这样的牵挂,这样没有未来的等待。这样漫长的“刑期”。除了疲倦,林晨已感受不到一点爱意。

他一直发给慕容的信,写着:我会一直等到你回来。但一直得到的回答,是谢谢。

终于,他不想等待了。

他在这些年里,第一次脑中没有杂念,酣睡香甜。

味道存在于记忆

收到回信的那天,是格外别致的一天。云雾散去,常常见不到的阳光,照射下来,所有人的表情,都变得生动明媚了。

那里面说,这一次,我是最后一次问你,是否愿意回来。如果答案是否,我不再等你。

前所未有的恐慌从心头漫开,连阳光都照射不进心里的阴霾。

慕容忽然明白了。

有一个林晨,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中国的一座南方城市里等待她的归来。也正因此,她才会如此沉沦在一个人的暗自怀念中,让自己的感情与往事纠缠不休。

走遍世界,她也不会成为齐涵的新娘,得不到的永是最好的。

那24颗阿尔卑斯糖早已吃完,像天的味道存在记忆里。就像有些感情,只应该存在于记忆。生活还在继续,等爱的人,不可辜负。

她出门了,回来的时候,天色暗下来。

电脑前敲出一行字,三天后。请在上海的浦东机场接我。

这一晚,安然入睡。

元旦前夕,中国的城市里洋溢着节日的喜庆。许多人在机场里,而她在人群当中认出来林晨,她抱住他,久久没有分开

(转自《知音女孩》校园版4月刊 文/冯俊杰)

荷兰足球的绰号叫什么?我知道西班牙和德国的

荷兰足球是一个让人着迷的概念,既矛盾又和谐,既深奥又浅显。球员的个人技巧超凡脱俗,集体配合流畅华美。荷兰人在场上是利用空间的艺术家,在场下他们又是能言善辩,能说多门外语的哲学家,甚至荷兰队的橙色球衣也别具一格。荷兰有最优秀的球员,荷兰俱乐部数次征服欧洲,他们曾掀起世界足坛的革命,但他们也屡屡在国际大赛中功败垂成,最可惜的就是14年和18年世界杯连续兵败决赛。

撰写此文,讲述的不仅仅是荷兰在这两届世界杯上的故事,而是回顾荷兰全能足球兴起的过程,探究1965至14年间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对荷兰足球的影响。这不是对比赛过程的简单描述,而是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揭示荷兰足球崛起的原因和含义,通过一个个球员的经历,唤起那些尘封的记忆。

一场洪水带来职业化

世界杯自乌拉圭发轫,距今已75年,在644场决赛周的比赛中,争议、丑闻和天才俯拾皆是,可从来没有哪场比赛像14年德国同荷兰的决赛那样,在一个国家的灵魂深处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在一个民族的感情自尊上留下如此难以愈合的创伤,在球迷的内心激起如此广泛的遗憾和同情。那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的最高潮,也是一场令人潸然泪下的悲剧的最强音。

20世纪一大灾难

有些事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14年7月7日在慕尼黑进行的一场足球比赛,和1963年11月22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城的一桩枪击案,有什么相关?荷兰已经将大力神杯半抱入怀,但得而复失;肯尼迪夫妇遭伏击,总统和州长一死一伤,美国人一度拥有,但最终失去了他们历史上最年轻有为的领袖。尽管二者在时间和地点上相隔如此遥远,但有一点是相通的:肯尼迪被刺对美国人是个巨大的精神打击,美国的国策也因之偏离了既定走向;荷兰在迈向光荣和不朽的关头功败垂成,输给了他们憎恨和嫉妒的德国人,这份失落在人潮散尽后,逐渐涌上荷兰人的心头,噩梦般沉重持久,挥之不去。

在荷兰人眼里,这场失利绝非一场球赛那么简单,它承载了郁金香们太多的理想和寄托,引发了“海上马车夫”对二战、对未来和对自身的种种反思。一场球赛具有如此深邃的哲学内涵,在其他的民族看来不仅匪夷所思,更不堪负荷。但荷兰人勤思善辨,喜欢追根究底,踢球做人都目标明确,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德国、巴西或者英格兰发起一场震撼人心的革命,而革命的结果竟然是如此沉痛。

荷兰无法忘记这场改变历史和命运的决赛。1994年,一个学术机构在那场决赛20周年之际做了次调查,发现几乎每个经历那场悲剧的人,都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身在何处,所为何事。荷兰戏剧家蒂莫斯在研究这场不幸及其后遗症后总结道:这是荷兰20世纪的三大灾难之一,仅次于1953年的洪水和二战被近邻侵占。

令人不解的是,这份悲痛在当时并没有那么强烈,即使有,荷兰人也许把它深藏内心。表面上,他们热烈欢迎国脚们归来——不管输赢——他们都是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他们将豪迈壮丽的全能足球带给了世界,并在战后首次参加世界杯就打进了决赛。米歇尔斯和队员们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广场受到万众景仰和称颂,随后还蒙女王召见和赐宴。

时过境迁,荷兰人越品味这场失败,越觉得含恨无比,一位心理学家说:“我们不敢承认这场比赛对我们如此重要,不愿承认我们对它是那么在乎,这个心灵的创伤太深了,深得我们很久不敢去触动它。14,就像是一道永恒的伤疤,一个没有被惩罚的罪案。”这场失落的决赛,成了荷兰人谈论足球必然导致的终极话题,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在聊起它时黯然神伤。笔者2004年6月去里斯本访途中在阿姆斯特丹转机,一位年轻海关官员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啊,14年,我们虽然球踢得好看,可总是赢不了什么。”

荷兰输给西德,不仅象征着一个足球理想的死亡,也意味着1960年代遍及欧洲的种种喧嚣和狂热暗淡收场,其文化含义远远超出足球本身,它是荷兰在10年代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后,乐观让位于宿命,期盼变成了怀疑。决赛后不久,荷兰社会党垮台了,该党是1960年代理想主义者的代表,以宽容及和平为治国之本,劝告世人像荷兰那样忘记过去,和伤害过自己的人共存共荣。

谜一般的悲剧

至今,仍有谜团无法解开,仍有设没有答案,借用丘吉尔的话,就是“一个谜的盒子里,一块谜的布,包着一个谜。”

为什么历史上最伟大的球队——克鲁伊夫、范哈内亨、内斯肯斯、克洛尔、阿里·汉——会输给远不如他们的西德?为什么西德两次挑战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1954年战胜普斯卡什领衔的匈牙利),都能爆冷夺得冠军?为什么荷兰在80秒内进了一球,但在随后的25分钟里再无建树直至被对手翻盘?为什么荷兰乃至全世界最杰出的一代球员在决赛才犯这种错误?究竟是伦森布林克有伤影响了整体配合?还是克鲁伊夫的太太打电话干扰了夫君的情绪?究竟是德国媒体蓄意捏造“女郎”丑闻动摇了荷兰的军心?还是西德的战术打法对头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什么荷兰每逢大赛总受困于内讧?为什么荷兰连续在世界杯决赛输给东道主?如果14年的决赛是荷兰人的梦魇,为什么18年的决赛没有引发类似的情感?如果14年的决赛是荷兰足球和社会发展的分水岭,18年的决赛该有什么样的地位?问题可以一直问下去……

也许10年世界杯的巴西在人们眼里更伟大,更神圣,因为大部分人爱看大团圆的结局——最强大的球队最后夺冠,功德圆满,皆大欢喜。但恰恰是同样群星璀璨的荷兰输了,这个不亚于罗密欧和朱丽叶式的悲剧,便带着摄魂夺魄的魅力和诱惑。2005年3月初,“荷兰足球之父”米歇尔斯辞世,更激发笔者去探究他们失败的内在原因,去经历一次英雄曾经历的悲怆。

荷兰足球是一种哲学,至今仍带有阿贾克斯学派的鲜明印记。看一眼荷兰人的跑动和传球,会立即给你留下独一无二的印象:球的线路是那么符合几何美学,人的位置又和空间配合得那么妙不可言,极为复杂的战术概念经他们演绎,化为场上朴实无华的动作,浑然天成。看他们踢球,是一种温暖和激动的享受,让你按捺不住,屏息失语。甚至荷兰队的球衣颜色也极具原创精神,不像法国、南斯拉夫和俄罗斯等国那样按国旗的蓝白红三色搭配,而是独具慧眼,以1948年奥运会的荷兰田径女英雄布兰克斯-科恩的橙色运动衣为荣——蓝天白云之下,绿茵场上跳跃着一抹橙色,真是匠心独具,让人心神为之一振。

荷兰球员也是充满魅力,矛盾和谐共存的奇妙物种。许多英格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球员母语都未必说得流畅,但无论早年的克鲁伊夫、克洛尔、阿里·汉、米歇尔斯,还是后来的古力特、范巴斯滕、科曼、里杰卡尔德、范加尔,都能操流利的外语和外国媒体侃侃而谈。他们能言善辩,思维敏捷,既讲究整体的严谨又注重个性的自由。在荷兰,足球是艺术,是美感,是意识。即使盘带和射门俱佳,你也未必受到观众的爱戴和媒体的赞扬。博格坎普曾说:“对于不好看的进球,在下没有什么兴趣。”莱因克尔这么难得的射手,在克鲁伊夫的眼里也价值寥寥,他先把英格兰人安排在右翼,最后打发后者回家。如此神奇的集体,你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饮恨世界杯。

本文讲述的,不仅仅是荷兰在两届世界杯决赛折戟的故事,而是回顾荷兰全能足球兴起的过程,探究1965到14这10年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对荷兰足球的影响,藉此勾起那尘封的回忆——尽管苦涩,但不失美好。

10年职业化进程

荷兰足球在二战后的25年里一直默默无闻,荷兰国家队虽然在战前参加过两届世界杯,但水平和战绩微不足道,战后30年里只配和爱尔兰、卢森堡和挪威这些“鱼腩”为伍,毫无地位。荷兰足球在历史上也非一无是处,他们在1902年就倡议建立国际足球的管理机构,并在两年后成为国际足联的发起成员,是欧洲大陆普及足球运动仅次于丹麦的国家。英格兰职业球队在19世纪末频频出访该国,是为英荷足球血脉相连的源头,包括阿贾克斯在内的多家荷兰俱乐部日后称霸国内足坛,就有许多英格兰教练的功劳。荷兰在20世纪初的国际赛场上短暂地风光过——1920年和1924年连拿两届奥运足球铜牌,当时还没有世界杯,奥运铜牌得主自然就是世界季军了。

严格来讲,荷兰只是在职业足球圈子里没有地位,在业余足坛则是不容轻视的力量。为“业余”二字所累,荷兰足球足足等了50年才重新踏进顶级赛事的决赛场,更绝的是,那两次奥运会半决赛的经历似乎注定了日后荷兰屡屡在半决赛或者半决赛前功亏一篑。业余足球的体制拖了荷兰足球发展的后腿,1949年到1955年间,荷兰打了26场国际比赛,输了22场,只赢了两场。他们竟然打不过卢森堡和北爱尔兰:前者居然在“主场”鹿特丹2比1取胜,将荷兰淘汰出1964年,后者索性将他们挡在1966年世界杯门外。

不过,西德足球在战后也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业余状态,直到1963年才开创职业联赛,荷兰足球职业化领先了近邻8载,反倒是西德首次打进世界杯就抡元了。值得一提的是,荷兰因为没有职业选手,拒绝了战后头两届世界杯,1954年推行职业化后名正言顺了,却连着4届不得其门而入——奥地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是“辣手摧花”的另外三家。既然过去如此不济,荷兰队哪来的神力,一夜之间变成了白天鹅?捷克和阿根廷不也是首次参加世界杯就打进了决赛?

荷兰的蜕变并非旦夕而成,其职业化经历了10年的尝试,1960年代中期才逐渐有了规模。从1965年到14年,是荷兰足球卧薪尝胆的10年,在米歇尔斯的推动下,阿贾克斯迅速崛起,和费耶诺德轮流统治荷兰足坛,为14年世界杯一鸣惊人打下了基础。

业余,是荷兰足球战后10年的标签。实行职业化之前,许多有天赋的荷兰球员纷纷到工资高的意大利或西班牙谋生。这种“叛逆”行为一旦被荷兰足协发现,必遭禁赛处罚。1950年代初,荷兰有一位盘球和射门的高手名叫法斯·威尔克斯,绰号“鹿特丹的蒙娜丽莎”,是克鲁伊夫儿时的偶像,他在1950年加盟国际米兰,结果被荷兰国家队除名长达4年之久。

有件事促成了职业化的到来。1953年,荷兰西南部的泽兰地区发生特大洪水,荷兰的一批尖子球员自发前往巴黎和法国义赛,为灾民募捐。此事居然遭到荷兰足协的公开反对。足协前卡雷尔·洛特西出身贵族,曾在战前担任国家队主教练,在荷兰足坛一言九鼎,足协的许多官员是他的门徒。他是职业化的死对头,最喜欢在重大赛事前道貌岸然,声如洪钟地说教,主题无非是每个球员要恪尽职守,为国争光,不计名利云云。可在19年,荷兰记者揭了他的老底:洛特西在战时曾和纳粹勾结,甚至不等德国人开口,就把犹太球员赶出了国家队。这场义赛迫使足协妥协,职业联赛终于在1954年开锣。

一张木桌就是护理床

尽管如此,荷兰大部分俱乐部仍是业余选手、兼职球员的天下,衣着打扮都透着不专业,直到1960年代初仍没有多少改变。

两件小事很说明问题。1959年,一位名叫穆勒的理疗师第一天在阿贾克斯上班,发现医护设备仅仅是一张木桌和一床铺过马背的毯子。他向主教练赫门博格和队医博斯图马建议买张先进的护理床,他俩瞪着眼睛,以为他疯了:“好了,别把这里风气带坏了。我们在这张木桌上护理球员都50年了,不也挺好?”博斯图马个性强悍,对己对人都很严厉。如果哪位球员觉得不妥去找他,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儿,腿脚都没断,吃片阿司匹林,接着踢!”他还洋洋得意地冲穆勒说:“我踢球那会儿,要自己划线,搭球门,挂网,你还是少来这些浪费钱的玩艺儿吧!”

直到1960年代中期,许多荷兰球员的薪水尚不足以养家糊口,就连阿贾克斯这样的名旅也不例外。克鲁伊夫除了晚上训练,白天在一家体育杂志的印刷厂兼职,甚至还要抱着杂志当街叫卖;左边锋凯泽尔开了一个小铺子专卖香烟;右边锋施瓦特还是一家杂货店的老板。在其执教的第二个赛季,米歇尔斯说服俱乐部和大老板给球员加薪,保证不拖欠工钱。从此,球员白天训练,晚上休息,士气和凝聚力大为提高。

训练很能反映球队的水平。在业余时代,荷兰球员不缺技术,但体能总跟不上,也不如其他国家球员强壮,大部分球队的体能训练枯燥单调,许多教练只知道让球员跑圈,而且一跑就是1万米。米歇尔斯引进了一系列新鲜有趣的训练方法,随后各个球队开始仿效。

在场上,荷兰人的战术也落后世界一大截,匈牙利人在1953年之前就已经对原有的WM阵型进行了改良,让中锋希代古提后撤变成334,这一战术革新彻底打垮了英格兰人引以为荣的经典阵式,巴西人又在匈牙利人的战术基础上更新,在1958年世界杯推出424,攻防更趋平衡。同期,意大利人也在尝试,将瑞士人的“门闩”打法改成了“链式防守”。荷兰人对这些战术潮流充耳不闻,沿用英格兰人都早已抛弃20多年之久的235阵型。英格兰教练查普曼1930年代中期在阿森纳将中前卫后撤变成中卫,荷兰到1960年代初还只安排两名后卫,这样出去比赛,安得不输?1957年,荷兰1比5输给西班牙,1958年在阿姆斯特丹1比2不敌土耳其,1959年西德7比0将荷兰打得溃不成军。

球员只是号码

米歇尔斯也是业余足球时代过来的人,但他具有非凡的远见,深知荷兰足球的弊端。从当年在英格兰人雷诺兹手下踢球时,他就明白荷兰足球缺的不是个人技术,孩子们自小就在大街上踢球,个人技巧娴熟,缺的是整体和组织。他一上台就开始抓整体,摒弃落伍的235,用巴西人的424阵型,从稳固后防着手改造球队。

荷兰球员出名懒散和自负,米歇尔斯明白要成功,就不能再当好人。他的很多训练手段在今天看来也是颇为先进的,而且训练量巨大,虽然不跑1万米,两千米的小跑则免不了,但不是在田径跑道上,而是在森林里。每天有5堂训练课:从早上7点开始,10点半是冲刺、弹跳和体操等专项训练,历时1小时15分钟,期间不许吃喝,发现了训练加倍,球员忍不住偷喝水,总逃不脱被逮住:“到处是间谍!”球员们私下抱怨。这套方法在20年后被苏格兰人弗格森复制到曼联,他在老特拉福德也实行全面“军管”。米歇尔斯在下午两点半开始专项技术训练,边锋在冲刺中传中,后卫练习套边助攻,中锋练习摆脱和抢点,前卫练习盘带和拦截,5点则是5人制比赛,谁在训练赛中表现不佳,绝对没有上场机会。即使酷爱跑步的德国人也没有练得这么狠。

训练场上米歇尔斯是魔鬼:“队员在场上只是号码,不是人!”许多球员开始很不习惯,背地里骂他“暴君”、“”,但平时和球员喝酒聊天时,他又非常和蔼慈祥,因此又得了个“斯芬克斯”的绰号。无论怎么称呼,这些外号都代表着严厉和纪律。

米歇尔斯并不是一开始就在阿贾克斯试验全能足球,确切一点,他不知道什么是全能足球。多年后别人把这个时髦的词汇挂在嘴边说个不停,他自己居然还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米歇尔斯在接手球队时,阿贾克斯的情形并不妙,他的第一个任务是保级,前任英格兰人白金汉1960-61赛季率队参加冠军杯,第一轮就被挪威冠军弗雷德里克斯塔特给踢了回来,之后成绩飘忽不定。1965年1月21日4比9输给死敌费耶诺德后不久,阿贾克斯让米歇尔斯接替了巴金汉。米歇尔斯带队的首场比赛以9比3重创马斯特里赫特,赢得俱乐部的信任,在他带队的12场比赛中,阿贾克斯3胜5平4负,保级成功。第二个赛季,米歇尔斯的魔鬼训练法收效,阿贾克斯夺得荷甲桂冠。米歇尔斯多年后回忆道:“我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在联赛取得好成绩,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然后才是吸收高水平的球员,在攻防上取得平衡。”

荷兰足坛在战后20年里是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其中阿贾克斯、费耶诺德、威廉二世和PSV埃因霍温的成绩稍好,甚至PSV的同城小兄弟埃因霍温也在1953-54赛季拿过一次联赛冠军。40年后,切尔西要把PSV变成他们的预备队,荷兰人搞了半天才意识到阿布要的不是如今的小球队埃因霍温。但从1965年费耶诺德夺回联赛头衔开始,荷兰足坛进入了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轮流坐庄,最后又以费耶诺德夺冠告终的“南北朝”,谁曾想到,这10年将是荷兰迈向欧洲并最终获得世界承认的黄金年代?

世纪60年代全球政治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令新一代年轻人寻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运动达到高潮,荷兰足球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革命。“叛逆天才”克鲁伊夫和主教练米歇尔斯为阿贾克斯未来统治欧洲打下了基础。

整体和空间乃荷兰足球两大要素,其他足球文化也许孕育了射门机器,盘带大师或者垄断冠军的巨无霸,但哪个民族都无法像荷兰人那样,以如此抽象和富于建筑美感的方式设计他们的风格。阿贾克斯以及荷兰国家队一脉相承,都通过跑动和传球拓展空间,被世人誉为“穿球鞋的毕达格拉斯”。

荷兰足球是一个让人着迷的概念,既矛盾又和谐,既深奥又浅显。球员的个人技巧超凡脱俗,集体配合流畅华美。荷兰人在场上是利用空间的艺术家,在场下他们又是能言善辩,能说多门外语的哲学家,甚至荷兰队的橙色球衣也别具一格。荷兰有最优秀的球员,荷兰俱乐部数次征服欧洲,他们曾掀起世界足坛的革命,但他们也屡屡在国际大赛中功败垂成,最可惜的就是14年和18年世界杯连续兵败决赛。

撰写此文,讲述的不仅仅是荷兰在这两届世界杯上的故事,而是回顾荷兰全能足球兴起的过程,探究1965至14年间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对荷兰足球的影响。这不是对比赛过程的简单描述,而是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揭示荷兰足球崛起的原因和含义,通过一个个球员的经历,唤起那些尘封的记忆。

一场洪水带来职业化

世界杯自乌拉圭发轫,距今已75年,在644场决赛周的比赛中,争议、丑闻和天才俯拾皆是,可从来没有哪场比赛像14年德国同荷兰的决赛那样,在一个国家的灵魂深处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在一个民族的感情自尊上留下如此难以愈合的创伤,在球迷的内心激起如此广泛的遗憾和同情。那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的最高潮,也是一场令人潸然泪下的悲剧的最强音。

20世纪一大灾难

有些事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14年7月7日在慕尼黑进行的一场足球比赛,和1963年11月22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城的一桩枪击案,有什么相关?荷兰已经将大力神杯半抱入怀,但得而复失;肯尼迪夫妇遭伏击,总统和州长一死一伤,美国人一度拥有,但最终失去了他们历史上最年轻有为的领袖。尽管二者在时间和地点上相隔如此遥远,但有一点是相通的:肯尼迪被刺对美国人是个巨大的精神打击,美国的国策也因之偏离了既定走向;荷兰在迈向光荣和不朽的关头功败垂成,输给了他们憎恨和嫉妒的德国人,这份失落在人潮散尽后,逐渐涌上荷兰人的心头,噩梦般沉重持久,挥之不去。

在荷兰人眼里,这场失利绝非一场球赛那么简单,它承载了郁金香们太多的理想和寄托,引发了“海上马车夫”对二战、对未来和对自身的种种反思。一场球赛具有如此深邃的哲学内涵,在其他的民族看来不仅匪夷所思,更不堪负荷。但荷兰人勤思善辨,喜欢追根究底,踢球做人都目标明确,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德国、巴西或者英格兰发起一场震撼人心的革命,而革命的结果竟然是如此沉痛。

荷兰无法忘记这场改变历史和命运的决赛。1994年,一个学术机构在那场决赛20周年之际做了次调查,发现几乎每个经历那场悲剧的人,都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身在何处,所为何事。荷兰戏剧家蒂莫斯在研究这场不幸及其后遗症后总结道:这是荷兰20世纪的三大灾难之一,仅次于1953年的洪水和二战被近邻侵占。

令人不解的是,这份悲痛在当时并没有那么强烈,即使有,荷兰人也许把它深藏内心。表面上,他们热烈欢迎国脚们归来——不管输赢——他们都是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他们将豪迈壮丽的全能足球带给了世界,并在战后首次参加世界杯就打进了决赛。米歇尔斯和队员们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广场受到万众景仰和称颂,随后还蒙女王召见和赐宴。

时过境迁,荷兰人越品味这场失败,越觉得含恨无比,一位心理学家说:“我们不敢承认这场比赛对我们如此重要,不愿承认我们对它是那么在乎,这个心灵的创伤太深了,深得我们很久不敢去触动它。14,就像是一道永恒的伤疤,一个没有被惩罚的罪案。”这场失落的决赛,成了荷兰人谈论足球必然导致的终极话题,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在聊起它时黯然神伤。笔者2004年6月去里斯本访途中在阿姆斯特丹转机,一位年轻海关官员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啊,14年,我们虽然球踢得好看,可总是赢不了什么。”

荷兰输给西德,不仅象征着一个足球理想的死亡,也意味着1960年代遍及欧洲的种种喧嚣和狂热暗淡收场,其文化含义远远超出足球本身,它是荷兰在10年代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后,乐观让位于宿命,期盼变成了怀疑。决赛后不久,荷兰社会党垮台了,该党是1960年代理想主义者的代表,以宽容及和平为治国之本,劝告世人像荷兰那样忘记过去,和伤害过自己的人共存共荣。

谜一般的悲剧

至今,仍有谜团无法解开,仍有设没有答案,借用丘吉尔的话,就是“一个谜的盒子里,一块谜的布,包着一个谜。”

为什么历史上最伟大的球队——克鲁伊夫、范哈内亨、内斯肯斯、克洛尔、阿里·汉——会输给远不如他们的西德?为什么西德两次挑战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1954年战胜普斯卡什领衔的匈牙利),都能爆冷夺得冠军?为什么荷兰在80秒内进了一球,但在随后的25分钟里再无建树直至被对手翻盘?为什么荷兰乃至全世界最杰出的一代球员在决赛才犯这种错误?究竟是伦森布林克有伤影响了整体配合?还是克鲁伊夫的太太打电话干扰了夫君的情绪?究竟是德国媒体蓄意捏造“女郎”丑闻动摇了荷兰的军心?还是西德的战术打法对头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什么荷兰每逢大赛总受困于内讧?为什么荷兰连续在世界杯决赛输给东道主?如果14年的决赛是荷兰人的梦魇,为什么18年的决赛没有引发类似的情感?如果14年的决赛是荷兰足球和社会发展的分水岭,18年的决赛该有什么样的地位?问题可以一直问下去……

也许10年世界杯的巴西在人们眼里更伟大,更神圣,因为大部分人爱看大团圆的结局——最强大的球队最后夺冠,功德圆满,皆大欢喜。但恰恰是同样群星璀璨的荷兰输了,这个不亚于罗密欧和朱丽叶式的悲剧,便带着摄魂夺魄的魅力和诱惑。2005年3月初,“荷兰足球之父”米歇尔斯辞世,更激发笔者去探究他们失败的内在原因,去经历一次英雄曾经历的悲怆。

荷兰足球是一种哲学,至今仍带有阿贾克斯学派的鲜明印记。看一眼荷兰人的跑动和传球,会立即给你留下独一无二的印象:球的线路是那么符合几何美学,人的位置又和空间配合得那么妙不可言,极为复杂的战术概念经他们演绎,化为场上朴实无华的动作,浑然天成。看他们踢球,是一种温暖和激动的享受,让你按捺不住,屏息失语。甚至荷兰队的球衣颜色也极具原创精神,不像法国、南斯拉夫和俄罗斯等国那样按国旗的蓝白红三色搭配,而是独具慧眼,以1948年奥运会的荷兰田径女英雄布兰克斯-科恩的橙色运动衣为荣——蓝天白云之下,绿茵场上跳跃着一抹橙色,真是匠心独具,让人心神为之一振。

荷兰球员也是充满魅力,矛盾和谐共存的奇妙物种。许多英格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球员母语都未必说得流畅,但无论早年的克鲁伊夫、克洛尔、阿里·汉、米歇尔斯,还是后来的古力特、范巴斯滕、科曼、里杰卡尔德、范加尔,都能操流利的外语和外国媒体侃侃而谈。他们能言善辩,思维敏捷,既讲究整体的严谨又注重个性的自由。在荷兰,足球是艺术,是美感,是意识。即使盘带和射门俱佳,你也未必受到观众的爱戴和媒体的赞扬。博格坎普曾说:“对于不好看的进球,在下没有什么兴趣。”莱因克尔这么难得的射手,在克鲁伊夫的眼里也价值寥寥,他先把英格兰人安排在右翼,最后打发后者回家。如此神奇的集体,你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饮恨世界杯。

本文讲述的,不仅仅是荷兰在两届世界杯决赛折戟的故事,而是回顾荷兰全能足球兴起的过程,探究1965到14这10年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对荷兰足球的影响,藉此勾起那尘封的回忆——尽管苦涩,但不失美好。

10年职业化进程

荷兰足球在二战后的25年里一直默默无闻,荷兰国家队虽然在战前参加过两届世界杯,但水平和战绩微不足道,战后30年里只配和爱尔兰、卢森堡和挪威这些“鱼腩”为伍,毫无地位。荷兰足球在历史上也非一无是处,他们在1902年就倡议建立国际足球的管理机构,并在两年后成为国际足联的发起成员,是欧洲大陆普及足球运动仅次于丹麦的国家。英格兰职业球队在19世纪末频频出访该国,是为英荷足球血脉相连的源头,包括阿贾克斯在内的多家荷兰俱乐部日后称霸国内足坛,就有许多英格兰教练的功劳。荷兰在20世纪初的国际赛场上短暂地风光过——1920年和1924年连拿两届奥运足球铜牌,当时还没有世界杯,奥运铜牌得主自然就是世界季军了。

严格来讲,荷兰只是在职业足球圈子里没有地位,在业余足坛则是不容轻视的力量。为“业余”二字所累,荷兰足球足足等了50年才重新踏进顶级赛事的决赛场,更绝的是,那两次奥运会半决赛的经历似乎注定了日后荷兰屡屡在半决赛或者半决赛前功亏一篑。业余足球的体制拖了荷兰足球发展的后腿,1949年到1955年间,荷兰打了26场国际比赛,输了22场,只赢了两场。他们竟然打不过卢森堡和北爱尔兰:前者居然在“主场”鹿特丹2比1取胜,将荷兰淘汰出1964年,后者索性将他们挡在1966年世界杯门外。

(答案太长,自己去看看吧..贴不下了)

徐囡囡的性格

橙色革命——荷兰足球 荷兰足球是一个让人着迷的概念,既矛盾又和谐,既深奥又浅显。球员的个人技巧超凡脱俗,集体配合流畅华美。荷兰人在场上是利用空间的艺术家,在场下他们又是能言善辩,能说多门外语的哲学家,甚至荷兰队的橙色球衣也别具一格。荷兰有最优秀的球员,荷兰俱乐部数次征服欧洲,他们曾掀起世界足坛的革命,但他们也屡屡在国际大赛中功败垂成,最可惜的就是14年和18年世界杯连续兵败决赛。 撰写此文,讲述的不仅仅是荷兰在这两届世界杯上的故事,而是回顾荷兰全能足球兴起的过程,探究1965至14年间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对荷兰足球的影响。这不是对比赛过程的简单描述,而是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揭示荷兰足球崛起的原因和含义,通过一个个球员的经历,唤起那些尘封的记忆。 一场洪水带来职业化 世界杯自乌拉圭发轫,距今已75年,在644场决赛周的比赛中,争议、丑闻和天才俯拾皆是,可从来没有哪场比赛像14年德国同荷兰的决赛那样,在一个国家的灵魂深处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在一个民族的感情自尊上留下如此难以愈合的创伤,在球迷的内心激起如此广泛的遗憾和同情。那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的最高潮,也是一场令人潸然泪下的悲剧的最强音。 20世纪一大灾难。 有些事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14年7月7日在慕尼黑进行的一场足球比赛,和1963年11月22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城的一桩枪击案,有什么相关?荷兰已经将大力神杯半抱入怀,但得而复失;肯尼迪夫妇遭伏击,总统和州长一死一伤,美国人一度拥有,但最终失去了他们历史上最年轻有为的领袖。尽管二者在时间和地点上相隔如此遥远,但有一点是相通的:肯尼迪被刺对美国人是个巨大的精神打击,美国的国策也因之偏离了既定走向;荷兰在迈向光荣和不朽的关头功败垂成,输给了他们憎恨和嫉妒的德国人,这份失落在人潮散尽后,逐渐涌上荷兰人的心头,噩梦般沉重持久,挥之不去。 在荷兰人眼里,这场失利绝非一场球赛那么简单,它承载了郁金香们太多的理想和寄托,引发了“海上马车夫”对二战、对未来和对自身的种种反思。一场球赛具有如此深邃的哲学内涵,在其他的民族看来不仅匪夷所思,更不堪负荷。但荷兰人勤思善辨,喜欢追根究底,踢球做人都目标明确,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德国、巴西或者英格兰发起一场震撼人心的革命,而革命的结果竟然是如此沉痛。 荷兰无法忘记这场改变历史和命运的决赛。1994年,一个学术机构在那场决赛20周年之际做了次调查,发现几乎每个经历那场悲剧的人,都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身在何处,所为何事。荷兰戏剧家蒂莫斯在研究这场不幸及其后遗症后总结道:这是荷兰20世纪的三大灾难之一,仅次于1953年的洪水和二战被近邻侵占。 令人不解的是,这份悲痛在当时并没有那么强烈,即使有,荷兰人也许把它深藏内心。表面上,他们热烈欢迎国脚们归来——不管输赢——他们都是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他们将豪迈壮丽的全能足球带给了世界,并在战后首次参加世界杯就打进了决赛。米歇尔斯和队员们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广场受到万众景仰和称颂,随后还蒙女王召见和赐宴。 时过境迁,荷兰人越品味这场失败,越觉得含恨无比,一位心理学家说:“我们不敢承认这场比赛对我们如此重要,不愿承认我们对它是那么在乎,这个心灵的创伤太深了,深得我们很久不敢去触动它。14,就像是一道永恒的伤疤,一个没有被惩罚的罪案。”这场失落的决赛,成了荷兰人谈论足球必然导致的终极话题,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在聊起它时黯然神伤。笔者2004年6月去里斯本访途中在阿姆斯特丹转机,一位年轻海关官员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啊,14年,我们虽然球踢得好看,可总是赢不了什么。” 荷兰输给西德,不仅象征着一个足球理想的死亡,也意味着1960年代遍及欧洲的种种喧嚣和狂热暗淡收场,其文化含义远远超出足球本身,它是荷兰在10年代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后,乐观让位于宿命,期盼变成了怀疑。决赛后不久,荷兰社会党垮台了,该党是1960年代理想主义者的代表,以宽容及和平为治国之本,劝告世人像荷兰那样忘记过去,和伤害过自己的人共存共荣。 谜一般的悲剧 至今,仍有谜团无法解开,仍有设没有答案,借用丘吉尔的话,就是“一个谜的盒子里,一块谜的布,包着一个谜。” 为什么历史上最伟大的球队——克鲁伊夫、范哈内亨、内斯肯斯、克洛尔、阿里·汉——会输给远不如他们的西德?为什么西德两次挑战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1954年战胜普斯卡什领衔的匈牙利),都能爆冷夺得冠军?为什么荷兰在80秒内进了一球,但在随后的25分钟里再无建树直至被对手翻盘?为什么荷兰乃至全世界最杰出的一代球员在决赛才犯这种错误?究竟是伦森布林克有伤影响了整体配合?还是克鲁伊夫的太太打电话干扰了夫君的情绪?究竟是德国媒体蓄意捏造“女郎”丑闻动摇了荷兰的军心?还是西德的战术打法对头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什么荷兰每逢大赛总受困于内讧?为什么荷兰连续在世界杯决赛输给东道主?如果14年的决赛是荷兰人的梦魇,为什么18年的决赛没有引发类似的情感?如果14年的决赛是荷兰足球和社会发展的分水岭,18年的决赛该有什么样的地位?问题可以一直问下去…… 也许10年世界杯的巴西在人们眼里更伟大,更神圣,因为大部分人爱看大团圆的结局——最强大的球队最后夺冠,功德圆满,皆大欢喜。但恰恰是同样群星璀璨的荷兰输了,这个不亚于罗密欧和朱丽叶式的悲剧,便带着摄魂夺魄的魅力和诱惑。2005年3月初,“荷兰足球之父”米歇尔斯辞世,更激发笔者去探究他们失败的内在原因,去经历一次英雄曾经历的悲怆。 荷兰足球是一种哲学,至今仍带有阿贾克斯学派的鲜明印记。看一眼荷兰人的跑动和传球,会立即给你留下独一无二的印象:球的线路是那么符合几何美学,人的位置又和空间配合得那么妙不可言,极为复杂的战术概念经他们演绎,化为场上朴实无华的动作,浑然天成。看他们踢球,是一种温暖和激动的享受,让你按捺不住,屏息失语。甚至荷兰队的球衣颜色也极具原创精神,不像法国、南斯拉夫和俄罗斯等国那样按国旗的蓝白红三色搭配,而是独具慧眼,以1948年奥运会的荷兰田径女英雄布兰克斯-科恩的橙色运动衣为荣——蓝天白云之下,绿茵场上跳跃着一抹橙色,真是匠心独具,让人心神为之一振。 荷兰球员也是充满魅力,矛盾和谐共存的奇妙物种。许多英格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球员母语都未必说得流畅,但无论早年的克鲁伊夫、克洛尔、阿里·汉、米歇尔斯,还是后来的古力特、范巴斯滕、科曼、里杰卡尔德、范加尔,都能操流利的外语和外国媒体侃侃而谈。他们能言善辩,思维敏捷,既讲究整体的严谨又注重个性的自由。在荷兰,足球是艺术,是美感,是意识。即使盘带和射门俱佳,你也未必受到观众的爱戴和媒体的赞扬。博格坎普曾说:“对于不好看的进球,在下没有什么兴趣。”莱因克尔这么难得的射手,在克鲁伊夫的眼里也价值寥寥,他先把英格兰人安排在右翼,最后打发后者回家。如此神奇的集体,你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饮恨世界杯。 本文讲述的,不仅仅是荷兰在两届世界杯决赛折戟的故事,而是回顾荷兰全能足球兴起的过程,探究1965到14这10年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对荷兰足球的影响,藉此勾起那尘封的回忆——尽管苦涩,但不失美好。 10年职业化进程 荷兰足球在二战后的25年里一直默默无闻,荷兰国家队虽然在战前参加过两届世界杯,但水平和战绩微不足道,战后30年里只配和爱尔兰、卢森堡和挪威这些“鱼腩”为伍,毫无地位。荷兰足球在历史上也非一无是处,他们在1902年就倡议建立国际足球的管理机构,并在两年后成为国际足联的发起成员,是欧洲大陆普及足球运动仅次于丹麦的国家。英格兰职业球队在19世纪末频频出访该国,是为英荷足球血脉相连的源头,包括阿贾克斯在内的多家荷兰俱乐部日后称霸国内足坛,就有许多英格兰教练的功劳。荷兰在20世纪初的国际赛场上短暂地风光过——1920年和1924年连拿两届奥运足球铜牌,当时还没有世界杯,奥运铜牌得主自然就是世界季军了。 严格来讲,荷兰只是在职业足球圈子里没有地位,在业余足坛则是不容轻视的力量。为“业余”二字所累,荷兰足球足足等了50年才重新踏进顶级赛事的决赛场,更绝的是,那两次奥运会半决赛的经历似乎注定了日后荷兰屡屡在半决赛或者半决赛前功亏一篑。业余足球的体制拖了荷兰足球发展的后腿,1949年到1955年间,荷兰打了26场国际比赛,输了22场,只赢了两场。他们竟然打不过卢森堡和北爱尔兰:前者居然在“主场”鹿特丹2比1取胜,将荷兰淘汰出1964年,后者索性将他们挡在1966年世界杯门外。 不过,西德足球在战后也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业余状态,直到1963年才开创职业联赛,荷兰足球职业化领先了近邻8载,反倒是西德首次打进世界杯就抡元了。值得一提的是,荷兰因为没有职业选手,拒绝了战后头两届世界杯,1954年推行职业化后名正言顺了,却连着4届不得其门而入——奥地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是“辣手摧花”的另外三家。既然过去如此不济,荷兰队哪来的神力,一夜之间变成了白天鹅?捷克和阿根廷不也是首次参加世界杯就打进了决赛? 荷兰的蜕变并非旦夕而成,其职业化经历了10年的尝试,1960年代中期才逐渐有了规模。从1965年到14年,是荷兰足球卧薪尝胆的10年,在米歇尔斯的推动下,阿贾克斯迅速崛起,和费耶诺德轮流统治荷兰足坛,为14年世界杯一鸣惊人打下了基础。 业余,是荷兰足球战后10年的标签。实行职业化之前,许多有天赋的荷兰球员纷纷到工资高的意大利或西班牙谋生。这种“叛逆”行为一旦被荷兰足协发现,必遭禁赛处罚。1950年代初,荷兰有一位盘球和射门的高手名叫法斯·威尔克斯,绰号“鹿特丹的蒙娜丽莎”,是克鲁伊夫儿时的偶像,他在1950年加盟国际米兰,结果被荷兰国家队除名长达4年之久。 有件事促成了职业化的到来。1953年,荷兰西南部的泽兰地区发生特大洪水,荷兰的一批尖子球员自发前往巴黎和法国义赛,为灾民募捐。此事居然遭到荷兰足协的公开反对。足协前卡雷尔·洛特西出身贵族,曾在战前担任国家队主教练,在荷兰足坛一言九鼎,足协的许多官员是他的门徒。他是职业化的死对头,最喜欢在重大赛事前道貌岸然,声如洪钟地说教,主题无非是每个球员要恪尽职守,为国争光,不计名利云云。可在19年,荷兰记者揭了他的老底:洛特西在战时曾和纳粹勾结,甚至不等德国人开口,就把犹太球员赶出了国家队。这场义赛迫使足协妥协,职业联赛终于在1954年开锣。1988年,“三剑客”古利特、里杰卡尔德、巴斯滕加盟意甲豪门AC米兰,并横扫马德里,并在决赛4比0夺得冠军杯,这也标志着荷兰辉煌时代的到来。 一张木桌就是护理床 尽管如此,荷兰大部分俱乐部仍是业余选手、兼职球员的天下,衣着打扮都透着不专业,直到1960年代初仍没有多少改变。两件小事很说明问题。1959年,一位名叫穆勒的理疗师第一天在阿贾克斯上班,发现医护设备仅仅是一张木桌和一床铺过马背的毯子。他向主教练赫门博格和队医博斯图马建议买张先进的护理床,他俩瞪着眼睛,以为他疯了:“好了,别把这里风气带坏了。我们在这张木桌上护理球员都50年了,不也挺好?”博斯图马个性强悍,对己对人都很严厉。如果哪位球员觉得不妥去找他,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儿,腿脚都没断,吃片阿司匹林,接着踢!”他还洋洋得意地冲穆勒说:“我踢球那会儿,要自己划线,搭球门,挂网,你还是少来这些浪费钱的玩艺儿吧!” 直到1960年代中期,许多荷兰球员的薪水尚不足以养家糊口,就连阿贾克斯这样的名旅也不例外。克鲁伊夫除了晚上训练,白天在一家体育杂志的印刷厂兼职,甚至还要抱着杂志当街叫卖;左边锋凯泽尔开了一个小铺子专卖香烟;右边锋施瓦特还是一家杂货店的老板。在其执教的第二个赛季,米歇尔斯说服俱乐部和大老板给球员加薪,保证不拖欠工钱。从此,球员白天训练,晚上休息,士气和凝聚力大为提高。 训练很能反映球队的水平。在业余时代,荷兰球员不缺技术,但体能总跟不上,也不如其他国家球员强壮,大部分球队的体能训练枯燥单调,许多教练只知道让球员跑圈,而且一跑就是1万米。米歇尔斯引进了一系列新鲜有趣的训练方法,随后各个球队开始仿效。 在场上,荷兰人的战术也落后世界一大截,匈牙利人在1953年之前就已经对原有的WM阵型进行了改良,让中锋希代古提后撤变成334,这一战术革新彻底打垮了英格兰人引以为荣的经典阵式,巴西人又在匈牙利人的战术基础上更新,在1958年世界杯推出424,攻防更趋平衡。同期,意大利人也在尝试,将瑞士人的“门闩”打法改成了“链式防守”。荷兰人对这些战术潮流充耳不闻,沿用英格兰人都早已抛弃20多年之久的235阵型。英格兰教练查普曼1930年代中期在阿森纳将中前卫后撤变成中卫,荷兰到1960年代初还只安排两名后卫,这样出去比赛,安得不输?1957年,荷兰1比5输给西班牙,1958年在阿姆斯特丹1比2不敌土耳其,1959年西德7比0将荷兰打得溃不成军。 球员只是号码 米歇尔斯也是业余足球时代过来的人,但他具有非凡的远见,深知荷兰足球的弊端。从当年在英格兰人雷诺兹手下踢球时,他就明白荷兰足球缺的不是个人技术,孩子们自小就在大街上踢球,个人技巧娴熟,缺的是整体和组织。他一上台就开始抓整体,摒弃落伍的235,用巴西人的424阵型,从稳固后防着手改造球队。 荷兰球员出名懒散和自负,米歇尔斯明白要成功,就不能再当好人。他的很多训练手段在今天看来也是颇为先进的,而且训练量巨大,虽然不跑1万米,两千米的小跑则免不了,但不是在田径跑道上,而是在森林里。每天有5堂训练课:从早上7点开始,10点半是冲刺、弹跳和体操等专项训练,历时1小时15分钟,期间不许吃喝,发现了训练加倍,球员忍不住偷喝水,总逃不脱被逮住:“到处是间谍!”球员们私下抱怨。这套方法在20年后被苏格兰人弗格森复制到曼联,他在老特拉福德也实行全面“军管”。米歇尔斯在下午两点半开始专项技术训练,边锋在冲刺中传中,后卫练习套边助攻,中锋练习摆脱和抢点,前卫练习盘带和拦截,5点则是5人制比赛,谁在训练赛中表现不佳,绝对没有上场机会。即使酷爱跑步的德国人也没有练得这么狠。 训练场上米歇尔斯是魔鬼:“队员在场上只是号码,不是人!”许多球员开始很不习惯,背地里骂他“暴君”、“”,但平时和球员喝酒聊天时,他又非常和蔼慈祥,因此又得了个“斯芬克斯”的绰号。无论怎么称呼,这些外号都代表着严厉和纪律。 米歇尔斯并不是一开始就在阿贾克斯试验全能足球,确切一点,他不知道什么是全能足球。多年后别人把这个时髦的词汇挂在嘴边说个不停,他自己居然还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米歇尔斯在接手球队时,阿贾克斯的情形并不妙,他的第一个任务是保级,前任英格兰人白金汉1960-61赛季率队参加冠军杯,第一轮就被挪威冠军弗雷德里克斯塔特给踢了回来,之后成绩飘忽不定。1965年1月21日4比9输给死敌费耶诺德后不久,阿贾克斯让米歇尔斯接替了巴金汉。米歇尔斯带队的首场比赛以9比3重创马斯特里赫特,赢得俱乐部的信任,在他带队的12场比赛中,阿贾克斯3胜5平4负,保级成功。第二个赛季,米歇尔斯的魔鬼训练法收效,阿贾克斯夺得荷甲桂冠。米歇尔斯多年后回忆道:“我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在联赛取得好成绩,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然后才是吸收高水平的球员,在攻防上取得平衡。” 荷兰足坛在战后20年里是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其中阿贾克斯、费耶诺德、威廉二世和PSV埃因霍温的成绩稍好,甚至PSV的同城小兄弟埃因霍温也在1953-54赛季拿过一次联赛冠军。40年后,切尔西要把PSV变成他们的预备队,荷兰人搞了半天才意识到阿布要的不是如今的小球队埃因霍温。但从1965年费耶诺德夺回联赛头衔开始,荷兰足坛进入了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轮流坐庄,最后又以费耶诺德夺冠告终的“南北朝”,谁曾想到,这10年将是荷兰迈向欧洲并最终获得世界承认的黄金年代? 世纪60年代全球政治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令新一代年轻人寻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运动达到高潮,荷兰足球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革命。“叛逆天才”克鲁伊夫和主教练米歇尔斯为阿贾克斯未来统治欧洲打下了基础。 整体和空间乃荷兰足球两大要素,其他足球文化也许孕育了射门机器,盘带大师或者垄断冠军的巨无霸,但哪个民族都无法像荷兰人那样,以如此抽象和富于建筑美感的方式设计他们的风格。阿贾克斯以及荷兰国家队一脉相承,都通过跑动和传球拓展空间,被世人誉为“穿球鞋的毕达格拉斯”。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391026.html?wtp=tt

囡囡这个孩子很好强,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我们想让她有个业余爱好,因为她个子比较矮,就让

她在幼儿园练舞蹈。当时,比她大7岁的竞走运动员王妍在本溪市已经小有名气了,幼儿园排练舞蹈《走出山村的小丫蛋》时,让王妍等人去演出,没有让囡囡去。这件事情刺激了她,从那以后,她就改练体操了。

在本溪市体育馆练习艺术体操期间,她非常刻苦,学得很快。但老师坦言由于身体条件等因素,囡囡将来练出来的可能性不大。后来,赶上技巧队招队员,教练让她去练女子三人技巧,不久,她就得到了运动生涯的第一个奖———辽宁省青运会女子三人技巧第五名。比赛时,我跟着她一起去现场,她对第五名的成绩并不满意,那是需要3个人配合的项目,她怪两个大姐姐没发挥好,因为这件事,我还打了她。我知道,她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逢年过节,爷爷奶奶说要给她压岁钱,她都不愿意去,就怕耽误了训练。 徐囡囡走上滑雪道路,其实是比较曲折的。从怀揣着舞蹈梦,到转投艺术体操,再到练习技巧,几经变

化。练习了一段时间的技巧之后,渐渐长高的身体已令她无法再出成绩,于是徐囡囡便想另寻他路。恰逢技巧队里有一个女孩去练习自由滑雪,徐囡囡就偷偷地问她:“练习自由滑雪需要压腿吗?”女孩答:“不需要,练习滑雪很有意思,夏天可以游泳,冬天还可以溜旱冰。”徐囡囡一听说练习滑雪不用“压腿”,当即就拍板决定。

1993年,徐囡囡来到沈阳体育学院开始练习自由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徐囡囡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中国的自由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尚属空白,教练和运动员都在摸索阶段,而她便成为练习该项目的第一批专业运动员。

1994年的夏天,徐囡囡在游泳馆里练了一夏天的跳水,1995年初首次参加八冬会就获得第6名。徐囡囡谦虚地说:“那个时候国内练习这个项目的人少,大家做的动作也都比较简单,我之前练过技巧,所以出成绩还是挺快 的。”因为是半路出家,开始练习时的年纪又稍微偏大,她的技术比起老队员来说还差了很大一截。好强的她不甘服输,加大了自己的训练时间和强度,此后的成绩稳步上升。谈及自己成绩进步飞快的原因,徐囡囡只说了两个字,“刻苦”! 都灵冬奥会,李妮娜、徐囡囡、郭心心、王姣组成的中国军团在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中大放异

彩。尽管由于动作难度的原因,四朵金花中只有李妮娜获得了一枚银牌,但她们仍然向世界宣告:中国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整体实力世界第一!

赛后,老将徐囡囡给家里打了电话,她对母亲说,对自己和队友的表现比较满意,就是有一些遗憾。差距越小,遗憾越大。对于这位在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为中国夺得第一枚雪上项目银牌和多次世界杯冠军的28岁老将来说,4年后的奥运会可能只是一场梦。回国后,徐囡囡首先要接受的是一个半月板的手术。8年的时间,徐囡囡见证了中国女子空中技巧队的成长,品尝到的却是遗憾。但此时,她心里想的最多的却是李妮娜、郭心心、王姣等队友能够继续拼搏,2010年为中国夺得冬奥会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的金牌。

出征都灵之前的一天,晚上七点,记者将电话打到徐囡囡的宿舍,接电话的是她的队友,随着队友的一声叫喊“囡囡———电话”,话筒里传来了急匆匆的脚步声。未等记者解释自己冒昧的“突然袭击”,细心的徐囡囡倒是先赔起了不是:“太不好意思了,让你等了这么久,本来我早就答应接受你的访了,后来我才想起来要经过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允许才行,太麻烦你了,呵呵。” 2006年元旦前,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长春站比赛中,金牌,终于让老将徐囡囡露出了笑容。这位

东北姑 娘,上一次拿到世界级赛事的金牌,还是在2003年9月的世界杯澳大利亚站比赛。多少年来,囡囡与无瑕的白雪相伴,以飞翔为事业,在空中不断追寻着完美,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是新兴的雪上运动,1994年才被列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徐囡囡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才有了第一批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运动员,人数不过40人,而她就是其中之一。“小时候,我比较好动,像许多女孩子一样做过舞蹈梦,后来,觉得自己不适合,就放弃了。1986年,我开始练习女子三人技巧项目。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我的个子在一天天地长高,体重也在不断增加,而我也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专项。直到有一天,本溪市业余体校的老师告诉我,要招收滑雪运动员了,我才又一次转行了。” 徐囡囡想问题比较多的时候是在2002年。那一年盐湖城冬奥会前,她的状态一直不错。可惜的是,她在决

赛上却出现失误。从长野的亚军,到盐湖城的第十二名,徐囡囡有些彷徨,想过退缩。

“冬奥会之后,我打过退堂鼓,想放弃滑雪事业。想了很久很久,后来队里的领导、教练,还有我的父母、家人、朋友,都给我做工作,慢慢地,自己也就想开了,又恢复了训练。毕竟,这么多年,我已经离不开滑雪了。”2003年,徐囡囡憋着一股劲,参加了8站世界杯分站赛,以及当年的世锦赛、,还有第十届冬运会。 她在世界杯上获得美国、澳大利亚两站冠军,冬运会获得第一。但就在她的状态慢慢恢复,逐渐找回自信时,2004年初,她再一次遭遇了“不幸”。

回忆起那次受伤的经历,徐囡囡显得很平静,“在世界杯分站赛上的一次严重失误,使我膝关节的韧带断裂了,中断了一年的训练。其实,对于滑雪运动员来说,这个伤在国内外都很普遍。我练习的是空中技巧项目,空翻、落地动作都会影响到膝关节,再加上我的年龄大了,恢复效果并不是很好。可是,在手术和康复期间,队里一直都没有放弃我。” 徐囡囡以动作质量高和落地稳而闻名世界,动作难度排进了世界前10位。从1996年参加比赛以来,她在亚

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和亚军,1998年长野冬奥会,徐囡囡获得一枚宝贵的银牌,实现了中国雪上项目零的突破。这些沉甸甸的成绩,全都是徐囡囡在训练中一跤一跤摔回来的。

“自由滑雪是一个危险性极高的项目,从始至终都要依靠你一个人,没有人可以保护你。十几年了,摔跟头成了家常便饭。”徐囡囡告诉记者,她曾两次被摔得失去知觉。“一次是19年,我昏迷了五六个小时。还有一次是2000年在加拿大训练,摔倒之后一下子就啥都不知道了,在医院醒来之后,之前发生的事情我压根儿都想不起来了。”经诊断,她这是脑震荡后遗症,她自嘲地说道:“现在摔得脑袋都不太好使了,经常忘事。”

而最令她刻骨铭心的一次受伤就是在1998年准备参加冬奥会之前,赛前一次意外不慎将双臂摔成骨折,又青又肿,动一下都剧痛无比。当时教练员和队友们都劝她放弃比赛回国治疗,然而她却不甘心:“苦练了四年,难道就要这么轻易放弃吗?”她没有听从队友的劝告,而是毅然决然地要参加比赛。

人的意志是很强大的,徐囡囡真诚地说,她相信任何一个人到了这个时候都不会放弃,因为那是自己的梦想,自己必须为了梦想而战斗到最后一刻。忍着剧痛,徐囡囡最终拿到了银牌。赛后,她放声大哭,因为她知道自己的这枚银牌分量有多重。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被称为“雪上的体操”,它要求运动员在空中做出一连串翻腾动作后,稳定地落

在雪道 上。徐囡囡向记者介绍,落地不可能次次都站稳,加上运动员腾空高,前冲速度快,雪道又是斜坡,只要失去平衡,肯定会摔到脑袋,虽然带着头盔,但也会受到强烈的冲击。但徐囡囡仍然感觉很“酷”,她说:“自由式滑雪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不枯燥,我们在春、秋季练弹网和跑步,夏季就练跳水,冬季则是老本行滑雪。有时候,在国内练完跳水后就跑到南半球滑雪,感觉挺酷的。”

在中国,从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运动员并不多,但却“藏龙卧虎”,涌现出了不少世界级好手,在滑雪界,这被称为“中国奇迹”。参加都灵冬奥会的这支中国自由式滑雪队,徐囡囡以经验丰富著称,李妮娜稳定性好,郭心心则凭借难度立足于拼……队伍中,徐囡囡是年龄最大的,也是最“臭美”的。教练说她很爱打扮,耳朵上扎一个耳洞还不过瘾。徐囡囡长得也很清秀,熟悉她的人送了她一个绰号“冰美人”。

28岁的“冰美人”说,都灵冬奥会后,她该考虑退役了,毕竟这个年龄,对于运动员来说有些大了,她坦言,其实她并不喜欢体育,在体育电视节目中,除了自由式滑雪,其他项目她都不看,也不关心。 徐囡囡除了是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队员外,另一个身份是沈阳体育学院的老师。她告诉记者,她是

不讲课的讲师。1993年进入沈阳体育学院时,她年龄还小,就在竞技体校读书,19年她开始了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成为了运动训练系的学生,200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说是老师,其实我平时没其他工作,就是训练。一般到了每年的12月、1月,我就出国参加世界杯比赛,夏天就在体院训练,那里有一个塑料雪道,底下是个游泳池,我翻转后就跳到水里,现在美国、加拿大在夏季都用这种方法训练。”徐囡囡说,“退役后我很想当一名自由式滑雪的裁判,填补奥运会等大赛中没有中国裁判的空白,也许还会选择继续读书。”对于未来,徐囡囡有着美好的憧憬。 2006年,参加过都灵冬奥会之后的徐囡囡退役了。虽然不能再参加比赛,但她仍然没有离开自己心爱的滑雪事业。现在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校当老师的徐囡囡,专门教授自由滑雪空中技巧项目。

因为当年也是从运动员的身份走过来,所以她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自己队员的需要。徐囡囡的小队员都在12至17岁 之间,队员们的年纪小,她对待她们也更加用心。她告诉记者,教小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训练中的实例而不是书面上的理论。作为一个过来人,徐囡囡知道运动员一般会在什么地方出现怎样的错误,所以,她都会在小队员们做动作之前,就先告诫她们,注意哪些事项,注意避免怎样的伤害,以及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等。“队员在实际操作后发现教练说的是正确的,她们才会更加信任你。”

而当小队员们做出每一个动作之后,徐囡囡从来不会直接批评她们的不足之处,而是先真心地夸赞她们:“太棒了,做得太漂亮了。”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她们的不足,“如果在翻腾的时候转身再利落一些就更好了。”徐囡囡笑着说,自己当年训练的时候就很怕教练的批评,而喜欢赞美和鼓励,所以,现在她也用这样的方法来鼓励自己的队员。 徐囡囡还有另一个梦想,她对记者说,“我国滑雪运动的普及率比较低,在国内的比赛几乎无人观看,但 其实,观众和掌声是我们滑雪项目的运动员们最渴望得到的。”自由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就是一个冷门,关注度不高。“记得前两次拿世界杯冠军,都是回家后父母才知道的,报纸上根本找不到我们的消息。”

徐囡囡表示,目前国内的自由滑雪空中技巧水平与国外相差并不大,国外对这个项目很重视,但国内的关注度却明显不够。虽然离开了运动员的岗位,但她对滑雪的热爱之心并没有改变,她对中国雪上运动的发展仍然充满期待。她喜欢滑雪,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并喜欢上这项运动。她希望能在自己此时的工作岗位上,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积累,毫无保留地教给喜欢滑雪项目的人们,让他们可以少走弯路;她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梦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让更多的人关注雪上项目,让中国的雪上运动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