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论坛 体育论坛

奥运会事件营销案例题分析_奥运会营销策略

tamoadmin 2024-09-07 人已围观

简介1.慈善营销的案例分析2.市场上有什么成功的借势营销案例吗3.奥运来了,各大品牌如何借势营销4.奥运会对企业的影响?奥运会把中国变为世界的舞台,拓展了全新的市场空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宣传和展示平台,奥运会本身的影响力使得营销活动更为活跃,同时带动了新一轮体育营销热潮。《成功营销》特推出“奥运营销”大型栏目策划,将深度挖掘体育营销规律,探讨成功企业的营销经验,为更多企业利用奥运平台打造品牌提供新思

1.慈善营销的案例分析

2.市场上有什么成功的借势营销案例吗

3.奥运来了,各大品牌如何借势营销

4.奥运会对企业的影响?

奥运会事件营销案例题分析_奥运会营销策略

奥运会把中国变为世界的舞台,拓展了全新的市场空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宣传和展示平台,奥运会本身的影响力使得营销活动更为活跃,同时带动了新一轮体育营销热潮。《成功营销》特推出“奥运营销”大型栏目策划,将深度挖掘体育营销规律,探讨成功企业的营销经验,为更多企业利用奥运平台打造品牌提供新思路。新奥运之旅即将开始,奥运营销浪潮已经到来,让我们一起融入最有活力的奥运经济。

奥运营销之困惑篇

当2008北京奥运会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奥运”这个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上。大家无不希望借助北京奥运这一历史盛事来提升、拓展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企业接触奥运会都是第一次,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历史也相当短暂,经验和教训几乎都是空白。拿到赞助商权利的企业要如何行使和运用这个权利?没有拿到赞助权的企业又该如何利用奥运去打擦边球?奥组委又如何有效地开发手中的,让更多的企业介入其中?各种咨询、公关等中介公司又该从什么角度介入企业和官方组织,帮助他们更好地沟通和衔接?所有这些问题对于中国企业以及相关机构来说都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相关各方对此话题也充满了困惑。大家都在思考,大家都在探索。《奥运营销》栏目第一期就把各方的思考和困惑以及一些可能并不成熟的探索过程展示出来。让彼此增进了解,让困惑各方了解对方的困惑,这正是我们试图解决这些困惑所迈出的第一步。

强炜:中国企业仍不懂奥运营销规划

中国的奥运会赞助商对于公益营销还缺乏一定系统规划,要么是纯粹做公益活动,与企业的产品、市场行为没有很好地挂钩;要么就是公益活动本身做得有些画蛇添足,给消费者留下负面印象。

文/刘晗

: 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内的奥运赞助商和非赞助商在奥运公益营销方面表现如何?强炜:国际奥委会拥有奥运相关标志和活动的知识产权,只有奥运赞助商才拥有奥运标志的使用权和相关活动的参与权,比如奥林匹克、北京2008奥运会、奥运吉祥物等标志,只有相应级别的赞助商才有权利使用,非奥运赞助商则没有资格使用。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内企业去年主要处于竞标阶段,而今年则处于主题规划和相关整合阶段,明年将进入活动推广阶段,到2008年则主要是活动呈现阶段。目前奥运赞助商所进行的关于2008年奥运会方面的公益营销活动还不是很多。 : 你认为参与公益营销,中国企业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把握?强炜: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三大主题,分别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围绕这三个主题有很多活动可以去延伸和开展。比如围绕“绿色奥运”,可以与北京的蓝天工程、沙尘暴问题结合起来,这种社会性的话题会有更大价值。在科技奥运方面,与教育、青少年、场馆建设、体育比赛相关的科技活动都很有意义,比如联想在都灵冬季奥运会上就提出了科技的概念,把产品的科技创新与对冬奥会寒冷气候的适应联系起来。而围绕人文奥运,可以发掘更多公益营销活动。奥组委组织了一系列与人文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今年关于残奥会吉祥物的发布,2007年将举行的世界青年论坛,2008年上半年的火炬接力活动等。奥运赞助商可以结合奥组委的与其洽谈此方面项目。关注人文奥运,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关注残疾人奥运会,这也是最具公益特色的方面。目前残奥会有20多个项目,中国在上届残奥会中获得的金牌和奖牌总数都是第一。但是一直以来中国人对残奥会关注度比较低,很多人观看的时候带有同情和悲伤情绪,而没有意识到其中蕴涵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美。让观众和消费者改变这种观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而目前在残疾人运动方面,企业的关注度也不是很高,取的行动同样较少,如果有企业可以努力去做此方面事情,我认为他们会获得很大收益。再者可以结合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做一些公益营销活动。比如一些西部的孩子喜欢奥运,但买不起奥运吉祥物;想当奥运志愿者,但付不起交通费,此类情况非常多。另外一些偏重于青少年及女子运动、社区体育等方面的活动也可以与奥运公益营销有很好的结合点。 : 非奥运赞助商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奥运公益营销活动?强炜:奥运会属于整个民族,因此并非只有奥运赞助商可以参与其中,只要非奥运赞助商不运用奥运相关资产,比如可以在2008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基础上继续渗透,参与一些与奥运相关的活动,包括向奥运场馆、奥组委、奥运项目无偿捐赠或为奥运做一些其它铺垫性工作。 : 中国的奥运赞助商在参与奥运公益营销方面有哪些不足?强炜:只有与企业品牌、产品、消费者、市场渠道以及网络等支撑企业商业利益相关的活动才能称之为营销。一家企业成为奥运赞助商之后,无论是进行纯公益性的还是非公益性的营销活动,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活动本身是否与企业的产品、品牌、形象以及相关营销行为很好地、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消费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认知。中国的奥运会赞助商对于公益营销还缺乏系统规划,要么是纯粹在做公益活动,与企业的产品、市场行为没有很好地挂钩,没有很好地利用广告、公关、媒体等传播行为;要么就是公益活动本身做得有些画蛇添足,给消费者留下负面印象。

强炜简介:北京奥美体育营销总监,在其长期的体育营销工作经历中,积累了大量的体育营销实践经验,曾为联想、搜狐、中国移动等多家奥运会赞助商提供奥运营销咨询策划和执行管理服务。

谢骏:奥运营销缺乏“粘合剂”

目前在中国奥组委和企业之间缺乏一些“粘合剂”,需要更多的公关咨询公司参与进来,把奥组委的相关设计成好的项目,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奥运的公益营销中来,从而带动多方利益的共赢。

文/邓润梅

: 你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在参与奥运公益营销方面表现如何?谢骏:中国是第一次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中国企业对奥运会的热情超乎想象,但是中国企业对于如何参与和使用奥运营销还非常缺乏经验。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说,由于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组委对相关“知识产权”方面的限制很多,加之中国奥组委还要慢慢消化国际奥委会关于商业开发方面的种种限制,这些客观原因使得中国企业在介入与奥运相关的公益营销方面也受到了一些耽搁和阻碍。而中国企业在体育营销方面普遍缺乏经验,对体育营销的运用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当落后。奥运营销是体育营销中最重大的一块,尤其中国是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很多中国企业对此非常重视,希望参与到奥运营销中来。但中国企业,无论是TOP赞助商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对于如何行使奥运赞助权,都比较困惑,可以说是零经验、零起点,所以在公益营销方面目前也还无亮点可言。 : 你认为中国企业在把握奥运公益营销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谢骏:从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在参与奥运公益营销方面表现得有点急,从大的原则上来讲,首先,中国企业不能太急于求成;其次,要结合北京奥运特点去设计一些活动。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围绕这三个主题的一些活动,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比如“百万市民讲英语”活动以及城市绿化方面的活动等。不过,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奥组委和企业之间缺乏一些“粘合剂”,比如奥组委有一些很好的或项目,但是企业却不了解这些和信息可以如何利用,而一些企业希望参与到与奥运相关的活动中来,又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项目参与进来。这中间就缺乏一些“粘合剂”,将奥组委的设计成一些合理的活动,从而让这些活动把更多的企业带进来。目前,奥组委也在做相关尝试,允许一些公关、策划公司参与一些活动的设计,活动最后要得到奥组委相关授权和审批,有了这些中间的“粘合剂”,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与奥运相关的公益活动中来。 : 从你的经验来看,目前中国企业在参与奥运营销方面最大的困惑是什么?谢骏:由于中国是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中国的体育营销历史也相当短,因此无论是奥组委、企业还是本土的公关咨询服务机构,都相当缺乏经验,没有前车之鉴。我们在面对很多企业的时候,发现他们提不出课题,在他们获得了奥运赞助权或者其他相关权益之后,他们很困惑,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也不知道公关咨询公司能帮助他们做些什么。一些有过奥运服务的跨国公关咨询公司虽然拥有服务奥运赞助商的经验,但是在中国本土,面对中国本土企业,这些经验又无法直接照搬。这就是中国企业在面对奥运营销时的困惑,作为公关咨询服务机构,我们也要和中国企业一起,摸索着前进,探索如何在中国进行奥运营销。 : 你认为中国企业的奥运营销对中国企业会有什么深远影响?谢骏:我个人一直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只是中国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一个开始。过去,中国企业对于体育营销的认识和使用还很肤浅,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则点燃了中国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热情,激发了体育营销的大范围爆发。因此2008年之后的体育营销对中国企业来说才更重要。

谢骏简介:蓝色光标公共关系机构副总裁。资深策划人、计算机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擅长企业及产品的整合策划,并对销售与市场有深入研究。成功策划并推广了绿色服务、LG未来窗、电脑派、先锋行动、和光BSP、联想液晶电脑等数十项整合营销项目,并两次获得IT业十大策划人殊荣。

亚都:奥运传播之惑

对于亚都这家技术和市场都领先的企业来说,当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寻找一个有效的传播策略和平台,运用奥运供应商的权利和机会,在更大范围内树立和传播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本刊记者王英

2006年5月中旬,北京奥组委和北京亚都室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宣布亚都科技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空气加湿净化器独家供应商。北京2008年奥运会赞助分为合作伙伴、赞助商和供应商三个层次,供应商又分为“独家供应商”和“供应商”,独家供应商的赞助门槛在人民币几千万左右。作为中国空气净化领域的老大,亚都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技术方面也具有世界领先的实力,但在营销方面,这家企业的实力和优势并不强大,对于如何使用这次获得的奥运独家供应商权益,亚都也还充满困惑。 欲借奥运树名威亚都董事长何鲁敏在接受访时谈到,亚都在技术实力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流的,亚都的中高层领导、管理团队也都是技术出身,这次亚都之所以能够获得奥运独家供应商的权利也是源于其技术上的实力。因为国际奥委会对于独家供应商有很高的技术标准要求,既要符合国际标准,又要符合美国和欧盟标准。但是,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很好的市场运作手段,也无法在市场上取得比较好的回报,亚都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何鲁敏介绍,亚都的除装修污染系列产品,在技术上是全球数一数二的,甚至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全球标准,但是这个产品在推广中却碰到了两个特别集中的问题:一、大家都在问“亚都”是谁;二、大家都在问“这个东西能管用么”?尤其是在南方,这两个问题尤其严重。这两个问题从营销的角度来说,一个是品牌知名度问题,一个是品牌认可度问题,而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恰恰是亚都的弱势。何鲁敏已经认识到,作为一个小品牌,即使有再好的技术和产品,有再多的创新,没有营销的推动,也行不通。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有着很高知名度和认可度的赛事品牌,亚都正是希望牵手奥运会,让消费者认识亚都,相信亚都。关于这次与奥运的“联姻”,何鲁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有名望的科学家娶了普通女孩做妻子,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个女孩子要么特别漂亮,要么特别睿智,要么特别贤淑。总之,当一个强大的品牌和一个不知名的小品牌连接的时候,大家自然会对这个小品牌产生正面的联想和认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负责接待的指定场所和奥运村运动员房间大概有20万个,奥委会室内空气标准规定接待方面必须有空气精华设备,而亚都就将负责这近20万个房间的空气净化装备的供应。亚都也就是希望借助这一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推广自己的知名度。 毫无经验的“第一次”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借助奥运营销都是第一次。何鲁敏认为,这就跟恋爱娶媳妇一样,第一次大家肯定都没有经验,中国企业也需要一个过程去摸索如何利用奥运营销自己的品牌。何鲁敏坦言,目前亚都也说不清楚究竟要如何利用奥运供应商的权利和机会。事实上,亚都与奥运会的结缘也是源于偶然,三年前,北京奥组委的办公楼空气质量不是很好,于是奥组委就找到了亚都,亚都赞助了100多万的空气设备,从此也跟奥组委建立了联系。 在是否决定成为奥运供应商方面,亚都犹豫过,因为几千万的资金投入对于营业额在5亿元左右的亚都来说,并非是一笔小数目,无论是股东还是关联银行都有过激烈的反对意见,因为这笔投入,可能产生很大的收益,但也蕴藏着很大的风险。三年来亚都也聘请了一些营销高手组建了专业的营销团队在讨论此事,但到目前依旧没有理想解决方案。目前,何鲁敏可以确定的是,奥运肯定会给亚都带来一定的回报和增长,但是如何实现这种增长,能够带来多少增长,亚都却无法预测,亚都也在更多地研究企业理念、产品内涵与奥运本身的关联。其实,从产品本身的诉求来讲,亚都的产品与北京奥运会有很多相同的诉求点,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而亚都作为专业的空气净化设备生产商,其产品的诉求点也正是使用科技手段,为消费者创造绿色健康的环境,从而构建一种和谐的人文生活。但亚都目前面临的难题则是,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取经。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负责人也对何鲁敏说过,国外企业在奥运营销方面做了很多年,虽然有心得的企业不少,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运转好,而中国企业则是基本不会,这些只能靠企业自己去想办法。 传播策略是最大困扰亚都原来是一个产品的品牌,一提到亚都很多消费者想到的就是加湿器,而目前亚都则希望通过奥运等一系列运作,希望把“亚都”这个品牌进行延伸,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这种生活方式就是“清洁生活”的概念。现在亚都在一些商场已经进行了一些操作,比如把原来产品专卖区改变成生活方式专卖区,并命名为“家居环保中心”,因为在这样一个品牌含义下才能涵盖更多的产品内容。但是,如何借助奥运去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却是亚都比较困惑的事情。借助广告或者一些公益营销是很多奥运赞助商比较常用的手段,但何鲁敏认为,要真正找到一个好的策划还是很困难。对于亚都来说,如何去寻找一个好的平台和活动,借助奥运品牌这个媒介去传播企业的品牌就是当前最大的困惑,虽然亚都也在这方面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拿出具体的办法。另外,通过什么样的媒体进行传播也是亚都的另一个困扰。何鲁敏认为,现在的媒介渠道太多,受众也非常分散,这反而给企业造成了一种选择困扰。他认为,广告投放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现在的消费者关注广告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无聊的时间段内,比如等车、候机、乘电梯等别无选择的时候,才会不得不看一看广告;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消费者在有意关注的时候会主动寻找广告,比如想买车或者买房、买电器的时候,会关注一下这些产品的广告。而亚都的产品还属于教育和开拓市场阶段,也就是很多人还不知道这种空气净化产品的功能和作用,主动关注的情况还不多。何鲁敏说,从亚都对广告投放的效果来看,非常不乐观,即使投放金额非常高,但实际效果也并不是太好。一般来说,奥运赞助商和供应商会拿出赞助金额的3~7倍来进行后续的营销推广工作。何鲁敏表示,亚都在此方面也有相应的资金预算,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些钱要怎么花、花在哪里,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何鲁敏非常希望借助《成功营销》的窗口向各界营销高手提出挑战,破解中国奥运供应商的困惑。

雪花啤酒:开启“非”奥运营销

面对奥运营销的一窝蜂,企业们多少有些困惑。同质化的奥运营销,达不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这给了雪花千载难逢的机会”。雪花啤酒正用新的尝试,走出奥运营销新路。

文/本刊记者康迪

“我简单留意了一下,在央视的广告中,就有五家奥运赞助商的宣传词中,用了‘梦想’二字,只是因为北京奥运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雪花啤酒市场总监侯孝海表示。在奥运营销的路上,中国企业似乎不知所措,同质化的口号与思路比比皆是。而作为非奥运赞助商的雪花啤酒,正在做着新的尝试。2006年5月16日,雪花啤酒“非”奥运营销广告片“啤酒爱好者”篇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如同前一天发布会上雪花啤酒市场总监侯孝海所宣称的一样,新的广告全面地体现了雪花啤酒在奥运期间的品牌推广战略—“非奥运营销”战略,意欲开启“非”奥运营销时代。 几大特点贴近“非”奥运“没人赞助我球鞋,我跑得不快,跳得也不高,但咱也不简单,这比赛,有我们才行……”,在雪花啤酒新推出的广告中,平民化的主人公说了非常平民化的语言,丝毫未提奥运与世界杯,但却在画面上处处给人暗示。广告中欢腾的气氛,很容易让观众把这个广告与其他奥运赞助商的广告混淆。平民化与奥运氛围,正是广告的思路。再看LOGO,新的雪花啤酒LOGO上不仅有其标识,还有设计成不规则红色图案代表“啤酒爱好者”的标识,两个标识的下方写着一行大字:“啤酒爱好者正式合作伙伴”,让人看了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据侯孝海介绍,在电视广告推出一个月后,雪花啤酒外观包装将全面换上这个新标识。为了宣传“啤酒爱好者”概念,雪花啤酒最新“非奥运”营销广告片“啤酒爱好者”篇在中央电视台全面投放,第一期就砸下了3000万元广告费用,还不包括各地销售公司在当地电视台的广告投放费用。“这是雪花啤酒未来三年的营销策略,我们希望能像赞助奥运一样赞助啤酒爱好者。”侯孝海说。 差异化定位给予制胜机会雪花啤酒的这次战略,是在深入研究奥运营销、多方思考权衡之后形成的。差异化一直是雪花啤酒所倡导的品牌形象。目前,燕京、青岛、雪花三大巨头齐聚北京,鏖战正酣。但对于青岛和燕京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而言,侯孝海认为,这样容易产生同质化的奥运营销,达不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这给了雪花千载难逢的机会”。这相当能代表雪花啤酒一贯的差异化作风。早在2005年上半年,雪花啤酒就开始研究奥运赞助的问题。从成本有效性和差异化考虑,他们并未加入奥运赞助商的竞争中,而是形成了“非”奥运的策略思路。侯孝海认为,“非”奥运营销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前沿的营销理论。奥运营销就是围绕奥运这个大平台来组织自己的营销活动,从奥运角度出发。而“非”奥运营销主要是围绕看奥运的广大啤酒消费者,以他们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营销活动,研究的重点是消费者。由于雪花啤酒全力支持的啤酒爱好者都在关心和参与奥运,作为“啤酒爱好者的正式合作伙伴”,雪花啤酒通过面向更广泛的奥运人群,来体现对奥运的支持。从某种角度上说,雪花啤酒的“非奥运营销”更直接地体现了奥运的“重在参与”精神。除了广告的投放,在未来三年,雪花啤酒将延续这个主题进行多种营销活动,最近的就是“雪花啤酒勇闯天涯—啤酒爱好者探源长江之旅”。此前,雪花啤酒的口号是“畅想成长”,“应该说是一种延续,新的品牌口号将‘畅想成长’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侯孝海说。举起介绍,配合“非”奥运营销,还会有更多的公益活动在下一个阶段进行。 在这之前,中国企业很难有机会参加奥运营销的角逐;现在,“非”奥运营销给了企业更多的创新理念和空间。

慈善营销的案例分析

喜新厌旧、追求新奇是人的一种天性,新奇犹如导火索一旦点燃某个话题,必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进而引起全社会的讨论,最终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品牌推广时利用新奇策略会起到“一发抵千钧”的效果。

1996年前中国企业从没有赞助奥运会的历史。1996年国内绝大媒体突然刊登了“内蒙一家企业首次赞助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新闻。许多市民纷纷猜测是哪家企业具有如此实力?内蒙古哪有如此大的企业?后来媒体不断跟踪报道,大家终于知道是伊利集团。伊利集团在全国范围第一次亮相大家都牢牢的记住了她的名字,并且留下了实力雄厚的印象。无独有偶,在克林顿发表就职演说那天,健力宝把产品送到了克林顿旁边的克林顿夫人手中,小小的费用让健力宝在那一天随新闻传送到了全球每一个角落。

近几年在出奇制胜方面的经典案例当属农夫山泉突然宣布停止生产纯净水。2001年多家饮用水企业,如娃哈哈、乐百氏等,在媒体上挑起了“水种之争”,社会广泛讨论“纯净水、矿泉水孰优孰劣”,正在难分伯仲之际,2001年5月农夫山泉单方面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宣布:“农夫山泉停止生产销售纯净水”。这一公告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其它企业的攻击,甚至连企业间的锋会、官司等协调过程都成了新闻追踪报道的焦点。农夫山泉没有过多的回应,而是用系列策划方案针对性地诠释了“农夫山泉是健康水”的卖点。农夫山泉先后在全国大城市中小学推出了“小小科学家”水种比较实验,赞助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为奥运捐助1分钱等系列促销活动。

新奇品牌策略的操作难度在于:一是创意,二是结果控制。创意的新奇程度,决定了的关注度和推广效果。由于社会上对新奇看法不一,竞争对手的反应和对策以及媒体报道方向等因素,新奇一旦发生结果很难预测。因此,在策划新奇时要注重过程控制和迅速反应,防止产生负面效应影响品牌形象。

市场上有什么成功的借势营销案例吗

王老吉一亿元带来的“意外收获”

在中国北方和中部都缺乏饮用凉茶的习惯,王老吉作为灌装饮料领域的后起之秀,2002以前一直盘踞于华南地区,属于地区性的饮料。但是近几年凭借着其完美的定位,恰如其分的解决了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普遍担心的“上火”问题,可以说,王老吉从2002年前维持在的1亿多元销售额迅速成长为2007年销售额近90亿的饮料品牌,关键在于找到了这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之处,并成功包装为市场上的“紫牛”产品。紫牛是指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之处。在市场上表现为:通过在产品、服务、概念中寻找到自己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之处的“创意”,接着找到“创意”的早期接受者即“喷嚏者”,通过对“喷嚏者”的感染,使“创意”快速扩散,成为市场上受消费者欢迎的流行物。

可以想象,一家深知紫牛策略的企业在日常的传播活动中,对于市场上存在的“创意”是十分敏感的。5月18日晚,央视一号演播大厅举办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募捐晚会”,王老吉以一亿元人民币,让广东加多宝集团一夜成名。国内民营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在财富积累增长同时,逐步开始树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参与社会公益的企业公民形象,所以才有了王老吉热心捐助1亿元参与抗震救灾的壮举。对企业本身来说,则是在市场上传播了一个引发争先讨论的“创意”,后续关注度之高直逼当年蒙牛赞助的“超级女生”,带来的营销效果也许大大超出加多宝早先的预期。

著名社区天涯上出现“王老吉,你够狠!捐一个亿,胆敢是王石的500倍!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的帖子后,马上在聊天室、论坛社区和MSN、QQ等网络工具上疯狂传播开来,“封杀令”这个“创意”经过“喷嚏者”的传播,热迷症在网民中开始相互感染,纷纷取实际行动“封杀”王老吉,与此同时,王老吉开始出现在以前不曾覆盖的销售渠道中。不难发现,处于热迷状态的消费者对紫牛产品的态度是紧紧跟随,而不接受甚至主动屏蔽对紫牛产品不利的意见,在消费者中出现了就算“王老吉是营销,我以后也要喝它的声音,所以才有了“捐了一亿,王老吉凉茶重庆卖断货”的火爆局面出现。

从王老吉本身来说,刚刚踏进年度销售的旺季,前期的广告活动已经产生预热效果,但是忠实消费者真正开始大量饮用多半是要在完全进入夏季以后。如何在凉茶饮料市场跟进者已经增多,消费者对王老吉处于充分知晓的情况下吸引眼球,成为王老吉品牌的一大营销阻点。正如初到草原,忽然在看到远处一群花白奶牛觉得很新鲜,而如果一路下来,你将不断的看到花白奶牛,你还会觉得有趣吗?但是突然在一片花白奶牛间出现一头紫色的奶牛,你是不是觉得很惊奇。王老吉就是要做这头紫色的奶牛,要将消费者的目光聚集过来。如此一来,捐款数额就只是数字上的问题,但必须是一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数额,最好还能出人意料。可以说,“一亿元”对王老吉来说就是一个完美的“创意”。

如今,人们不仅熟知了王老吉,而且知道了加多宝。品牌对饮料企业的重要性相比其他行业更重要,相比较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市场上活动而言,王老吉确实需要一次声名鹊起的,才能稳固其中国第一罐的美誉。

与其说王老吉是一次意外的收获,不如说是一次紫牛实效的完美演绎,但是行动第一,公关第二,千万别留下为营销而营销的印象,反而会得不偿失。王老吉终究是应是中国人的老话“善有善报”。 家乐福的“第一先锋”

家乐福在2008年可以说是招来横祸一场,因为“圣火传递”而卷入民族情绪的漩涡,在人们抵制家乐福的初期其并不曾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而此次地震过后,家乐福可以说还是处于的“扑火”状态,公关事务还处于紧张运转中。所以才有了5月12日下午,汶川受灾的消息一传出,家乐福当即指示位于成都的五家门店向灾区紧急捐赠帐篷、棉被等救灾物品,同时通报法国总部。家乐福国际基金会随即决定,向中国受灾地区捐赠人民币200万元。

可想而知,作为第一个反应的国际企业其行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而中国人一向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相比起后来在网络上被批得狗血淋头的国际大企业,家乐福此次公关之旅可谓合格。

然而,更多的国际企业则在捐款活动中因网民广泛传播“国际铁公鸡排行榜”而苦恼,但其中恰恰却没有家乐福。事实证明,在市场上,只有紫牛才会值得关注,才有价值,家乐福果断决策,获得的先发优势是其他跨国企业所不及的,避免了在抗震救灾捐款活动再次受到攻击。一般来说,国际企业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时,一般需要向总部申请,获得批准后才能动用资金参与,所以很多跨国公司因此在起初的捐款并不太多,陆续才将捐款额扩大至千万级别,这才导致国内的网民的批判声。

紫牛实效强调的就是在市场行为中寻找到有利的“创意”,并通过“喷嚏者”传播出去,在消费者中引起热迷症,成为市场上受欢迎的流行物。家乐福通过第一个参与捐款,接着在各大媒体发布家乐福鼎力支持北京奥运和抗震救灾,而且与地震和救灾的话题一概回避,言谈务实、态度诚恳。既淡化了前期的“支持”的不利印象,同时也在国内树立了有爱心的国际企业形象,反而使前期批判者失去了借机批评的口实。

可以说,家乐福此次慈善营销是抓住了“第一个参与”这个创意,通过早期接受者如媒体的记者、支持家乐福的消费者、代表等即时的传播出来,使消费者接受了家乐福是支持中国社会公益的国际企业,通过网络上网民的口耳相传使更多的人接受这一点,最终使家乐福的“门”危机得以平息化解。 奥康集团的慈善营销

2007年中国慈善事业风光无限的就是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其凭借独特的慈善模式一举获得2007中国慈善排行榜“特别贡献奖”。4月6日,王振滔在北京正式启动了第一个由中国民营企业家设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推出了全新的慈善模式:受资助学生要在工作后资助一名贫困学生,这个基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预计2011年起每年受助者超过1万名。

如果说资助贫困学子的善举有很多,而且王振滔的捐助也不是最大,但慈善的标准不是以捐款多少而论,而是看这一举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多大,能否以自己的善举带动更多的人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这一善举意义深远,而获得慈善排行榜“特别贡献奖”也是理所应当。

2007年奥康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举动就是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皮具产品供应商。与此同时,奥康的慈善营销也顺势展开。5月10日,奥康集团宣布:秉承“人文奥运”精神,通过帮助奥运冠军实现个人“公益梦想”,构建2008“公益奥运”的“圆梦行动”正式启动。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圆梦基金同时成立,总额约为3000万元人民币。马燕红、高敏、钱红、王军霞、杨凌、田亮等6位奥运冠军成为第一批“圆梦大使”。“杨凌,奥运之光,白内障儿童康复”、“田亮爱心病房,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康复项目”、“马燕红,退役体操运动员脊椎矫正康复”、“钱红,公开水域救助工程”等慈善工程也相继展开。吸引了新浪、SOHU等网络媒体及10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在短时间内,营造出社会热点。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发现,虽然奥康所做的都是慈善事业,本着以一颗慈爱的心去扶助贫困弱小群体,是没有追求任何回报的,但是,也正是这种无私的举动吸引了媒体与社会的关注,获得社会和公众的认同,无形之中,对于提升奥康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有了极大帮助。这就是慈善营销的魅力所在,不去刻意追求名誉,而让社会主动去关注。业界有句话说的好“做广告不如做新闻,做新闻不如做公益”,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功利营销的今天,大多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取一系列营销方式,而公众也早已对那种赤裸裸的企业、产品宣传不以为然。不可否认,营销是企业的终极目的,但是可以用的手段很多,以慈善事业为载体的运作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营销方法,既回馈了社会,博得了公众的赞誉,也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慈善营销,必将能大行天下。

奥运来了,各大品牌如何借势营销

 借势营销是将销售的目的隐藏于营销活动之中,将产品的推广融入到一个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环境里,使消费者在这个环境中了解产品并接受产品的营销手段。具体表现为通过媒体争夺消费者眼球、借助消费者自身的传播力、依靠轻松的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市场消费。换言之,便是通过顺势、造势、借势等方式,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营销策略。

借势营销宣传技巧

(一)价格借势。如果自己的产品和竞争者是同类产品,并且包装、质能、款式、品牌力都和竞争品牌在伯仲之间,但是价格比竞争品牌低,那么,紧贴着竞争品牌,能最直接突出价格优势。不要小看那张小小的价格标签,这往往是把消费者拉到自己旗下的最后机会。

(二)特色借势。有一种可乐,它的主要竞争对手自然不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样的巨人,企业很明显地将竞争对手定位于二级可乐品牌。但是该产品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可乐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紊。于是企业在卖场的陈列策略是:远离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紧贴着其他可乐。并给出醒目的POP广告:A可乐,年轻健康 的汽水!很显然,紧贴竞争品牌。并努力突出产品品质的个性特色和优势,以达到产品更明显的区分。当消费者经过这些可乐时, 看见其醒目的POP广告,对比优势自然就强烈异常。

(三)自家产品借势。在同类产品里,如果自己的产品线更长。同样可以用紧贴陈列的策略来突出品牌优势。当产品优势明显的时候, 陈列应当用紧跟策略。俗话说: “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 紧跟,起到的作用就是让消费者进行比较,充分借竞争品牌的相对弱势,来提升自己的优势,一边打压, 一边提升, 效果不言而喻,这是陈列中的关键。

借势营销成功案例 :

通向2022年冬奥会,北京来了!7月31日晚,万众瞩目的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冬奥会)举办城市终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奥委会(IOC)第128次全会中揭晓。短短几小时之内,各大品牌开始忙坏了,看它们如何借势营销。

1.最“老大哥”品牌:三星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三星电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无线通信设备全球合作伙伴、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全球合作伙伴,力推三星电子的技术创新和奥运精神。北京(张家口)成功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申办资格,三星将继续全力支持奥运精神,为北京喝彩。

2.最走“心”品牌:伊利

七年前,恰逢2008北京奥运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七年后,北京又将迎来2022冬季奥运,你将会做什么?

3.最有文化 品牌:有道词典

引用《权利的游戏》中的台词“Winter is coming”意识暗示一场战役即将到来,另一个这次台词中把win用红色突出,表明我们赢了,一语双观。

而另一款海报则把两个竞选城市阿拉木图和张家口名字中的“图”和“口”字进行对比,暗示“无招胜有招,无冬胜有冬”,真是最有文化的品牌。

4.最"庞大"品牌:打车软件

出门就可以看世界,因为我们把世界载给你了。

5.最“运动”品牌:P&G

宝洁旗下品牌先行开了一场运动会,换上运动服的它们,看上去都是萌萌哒。

6.最“文艺”品牌:雀巢咖啡

冬奥会下的阳光,是彩色的,泡出来的咖啡,是幸福的。

7.最温暖品牌:美的

七年之约,冷暖相携。

夏去冬来,年复一年。

8.最“励志”品牌:蒙牛

每一杯,为下一个里程碑。

9.最“鼓舞人心”品牌:杜蕾斯

滑到家了,北京张家口。

10.最“冈显本色”品牌:冈本

京城,冈显本色。

11.最“励志”品牌:荣耀手机

今日的成功,让北京再度荣耀;今天的胜利,让中国成为世界首个奥运会全满贯举办国,这一刻,我们值得骄傲、荣耀!

奥运会对企业的影响?

1.做好延伸,营销不局限于赛事

以往的奥运借势品牌营销,往往持续围绕着热点赛事开展,其实对于奥运会这样声势浩大的赛事来说,大众关注的不仅仅是赛场上的那些事,善于挖掘比赛背后的故事,往往更具有吸引力。

比如韩束发布的品牌态度短片《每一刻冠军》,片中挖掘了中国游泳队选手们冠军背后的故事,并联合带货主播李佳琦共同讲述,通过奥运精神点燃平凡普通人的拼搏意识,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引发不少网友的情感共鸣。

2.情绪共鸣激发品牌活力

在万众瞩目的一块块金牌诞生之后,不少品牌纷纷晒出宣传海报,庆祝中国奥运健儿夺金,更是有一些品牌承诺给健儿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例如雅戈尔集团送杨倩一套房子的营销,相信大家也已经有所耳闻,在奥运会面前,全国网友的注意力和情绪保持着高度一致,运动员夺冠激发起大家的爱国热情,品牌与大众情绪站在一起,用各种营销手段传递品牌态度,便能释放品牌活力,加深用户对于品牌的认知。

3.用生活“反其道”破局

品牌营销要做的不仅是单方面输出,而需要从消费者生活中洞察、提炼态度,并将其与品牌基因及文化融合,重新输出,才能真正与用户站在一起。这一点在小红书的营销中体现得十分完美,小红书并没有执着于赢下关于运动的刻板认知,更没有重复强调大家已经看腻了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而是反其道而行,把聚光灯对准赛场下的普通人,开辟了“运动不止比赛,也是每个人的生活”的话题导向。小红书读懂了用户,了解普通用户对于运动的真实需求,选用了这样突破常规的奥运营销,自然赢得了满堂喝彩。

应该不会呀,奥运会会带来一大批消费者,企业收入应该有增无减才对呀.

回答者:A小队队员 - 助理 二级 4-4 13:29

北京附近的重工吧 不会太久

回答者:flashice88 - 魔法师 五级 4-4 13:30

奥运会直接对A股上市公司的建筑业、旅游、体育用品、广告与传媒、体育文化等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能大幅度提高公司的效益,以期最大化改善和提高我国投资环境

浅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安防企业的影响

://.isecu.cn/html/200803/18/20080318142545.htm

08年奥运会限制造纸行业对制辊企业的影响

://.gunye/info/detail/15-539.html

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积极影响

://.cnki.cn/Article/CJFD2007-XDQJ200706119.htm

奥运会直接投资对物流、零售和流通业的影响

://.3722.cn/erp/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63477

以上是百度给你找的

-----------------------------------------------------------

奥运会对北京装饰行业没有影响

奥运会对中国酒店业的影响

://.solvyou/blh/news.asp?id=94

以上这个应该比较大

回答者: 疯狂答题手 - 探花 十一级 4-4 13:34

一般的企业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主要是一些高能耗的企业(像首钢就迁走了)和高污染的企业会停产什么的!

另外就是对中国的旅游和第三产业增长起到很大作用!!!

回答者:宇笑天下 - 高级经理 六级 4-4 13:52

有利于旅游业发展,但对于污染较大的工厂可能关闭。

回答者:匿名 4-4 14:48

☆2008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路线☆://.kanhot.cn

回答者:xsac234 - 试用期 一级 4-5 11:44

奥运会对企业的影响很大

他利于企业发展和中国的发展

回答者:台球斯诺克 - 试用期 一级 4-7 20:57

奥运经济周期,即从成功申办到正式举办以至奥运会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效应的延伸所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这一周期按国际通常的标准为10年至12年。一般分为前奥运阶段、奥运阶段、后奥运阶段。不同的阶段由于特点不同而投资额不相同,对经济的推动也不尽相同。根据有关研究成果,预测在北京的前奥运阶段即2002年至2007年间,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总投资约为280亿元,由于举办奥运会而新增的基础设施投资约为1069亿元,即由举办奥运会带来的直接投资为1349亿元,将其在2002年至2007年间进行分配,并参照投资额40%转化为消费的一般规律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2002年到2007年间,由奥运会直接投资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合计为540亿元,其中2005年至2007年对零售额拉动作用较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分别达到130亿元、139亿元。由此可见,在奥运会前期阶段直接投资将会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起到较大推动作用。

奥运会间接投资对消费品零售业的影响

奥运会召开前后对旅游业将产生巨大作用,据旅游部门预测,在奥运因素作用下,2002年至2005年北京入境旅游者人数将以年均6%左右的速度增长,2006年至2007年以年均8%速度增长,2008年至2010年以10%的速度增长,外地来京人数2002年至2007年年平均增长5%。由此带来的旅游外汇收入至2010年将达到47.8亿元,外地来京旅游收入至2010年可达1266亿元。受旅游业的拉动及影响,商业、餐饮业必将有较大增长,以2001年北京市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来看,旅游者创造的商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5%。由此可见,伴随着奥运会对旅游业的促进,间接的对商品零售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对于流通业来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奥运会的举办必将增加社会投资,投资的增加将刺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商业服务业、体育、通讯、交通等相关领域和行业。据北京市统计局对新增就业的预测,2002年至2007年间,受奥运经济影响共新增就业192万人,新增就业累计可增加职工收入近1560亿元,如果按50%用于商品性消费支出计算,可增加280亿元左右的零售额,平均年增加46亿元左右。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就业机会的增加,保证了职工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利于商品销售的顺利实现,从而对流通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奥运商机将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流通业

奥运会在京举办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资于流通业,尤其是国际资本投资。北京申奥成功后,外国资本纷纷进入北京市流通业,截止到2002年底,北京流通业已有外资、港澳台投资企业800多家,前来投资的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法国、英国、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国际一些知名企业纷纷进入北京市场寻求发展,如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欧洲三大家居超市百安居、欧倍德、东华梅兰、世界最大便利店7~11等等。大量外资的进入,对国内流通业带来挑战的同时,必将使国内流通企业在经营业态、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带动流通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使北京流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奥运会对中国酒店业的影响

奥运会是一件国际盛事。在举办奥运会期间,全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在举办城市和举办国;而且,世人所关注的焦点,也不仅仅在比赛本身,也关注与之相关的接待,尤其是交通、旅游业方面的状况。关于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的酒店业,或者说是中国的酒店业应该以怎样的面貌展示给世人这个问题,在准备申办奥运会时,国内酒店业界就开始思考了。等到2001年申办成功,一系列的问题开始逐渐明朗化,也有了清晰的解决思路。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开始进入了我们的思考,这就是奥运会将对中国酒店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一个需要更广泛更深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奥运会对酒店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时间上分三个阶段,即奥运会之前、奥运会期间和奥运会之后来思考,上述的三个阶段虽然时间上相连,但产生的影响很不相同。结合中国酒店的情况,我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会给我们带来“三个加快”、“三个提升”和“三个可能”。

一、三个加快

加快酒店行业发展速度

奥运期间,承办城市经受的考验是多方面的,饭店业是首当其冲之一。因接待量将骤增,北京在申办成功后酒店投资就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2007年10月4日酒店业的全球权威机构Lodging Econometrics(LE)报告估计,北京在建或规划中的酒店有71座,共18458间客房。预计2008年奥运会之际,北京星级饭店将达到800家,客房13万间,这其中也包括我们在北京的两家五星级酒店。

不仅是北京,北京周边承办奥运比赛项目的城市,比如山东的大连和青岛、河北等地也进入酒店大规模的建设期。

LE报告估计,中国目前在建或规划中的酒店有782座,共22万间客房。中国兴建酒店数占亚太地区兴建酒店数目的50%,而客房数占60%。目前,已经有589家酒店、17万间客房处于建设中,占到项目的78%,这个数字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显然,奥运会对中国酒店投资的拉动作用相当明显,至少占据目前酒店投资量的20%以上。如果考虑到投资者因认定奥运会对中国经济提升作用,而看好中国未来经济进行的大规模投资,则奥运会的推动作用将更大。

加快酒店业文明化进程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许多酒店都极力融合这些理念。

从绿色奥运的角度来看,酒店行业提倡的“绿色饭店”,2006年在北京就发起的“绿色饭店万里行”的活动,等等,就是受到“绿色奥运”的影响。

从科技奥运的角度来看,酒店投资的智能化要求,最新会务设施和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饭店业现代化的水准。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一个文化大国,必然要将中国人文气息传播给全世界。高档酒店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场所,酒店的服务理念、礼仪、外语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现在我们国家在提倡“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我们的酒店也在积极参与其中。其实从创业初始,我就提出要把酒店做成“文化消费的制高点”。目前,在北京马上要开业的两家酒店的员工正分批在我们总部所在地杭州的旗舰酒店进行培训。为了更好的服务好奥运会,我们对北京两家的酒店员工都进行了特别的挑选,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特别高。

加快酒店业的结构调整

据资料显示,奥运会能够改善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北京申奥的成功,让许多国外的投资者看到了北京酒店业的商机。国际知名酒店品牌纷纷涌入,一时间北京的高档酒店,尤其是五星进入一个快速建设期。据资料显示,在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将有9家新的五星级酒店陆续投入使用,大部分位于CBD和金融街。进入北京的已有洲际、喜达屋、万豪、雅高、最佳西方等22家国际饭店管理集团的33个品牌。奥运会加速了北京酒店业的国际化进程。

而另一方面,为了能够赶上在北京奥运会前开业,许多投资者青睐于“建设期短”的经济型酒店。据统计目前北京的经济型酒店已近100家,其中,仅如家、锦江之星、7天、速8这4大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在京城开设的连锁酒店就已达到64家,而外资酒店中速8在北京已有10家连锁酒店,格林豪泰已建成3家。据业内人士预计,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北京的经济型酒店将会达到150家。

高档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将改变北京现有的酒店档次结构。

二、 三个提升

提升运营收益

奥运会期间,上亿人次的接待量,对北京的酒店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馅饼。奥运会期间,北京住宿价格大幅度上涨也已经是定局,这必然提升了酒店业的经营收益。而奥运会期间,北京以外的其他各地,也将因为奥运会而兴起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和招商活动,这也将有助于提升酒店业的经营收益。

酒店投资者看中奥运会商机的一个最初的动因就是奥运会期间接待的收益。根据资料显示,其中星级饭店上涨5倍,经济型饭店上涨10倍,涨幅最小的是奥运会签约酒店,签约酒店的70%涨幅仅为1.4倍到1.6倍。签约的112家酒店主要接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成员、赞助商、各国官员和裁判员等。目前经济型酒店已经开始奥运会的期间的预定。

奥运会17天,前前后后实际高人流量可能要持续一个月。我做了个粗略的估算,奥运会将使酒店全年的客房收入增长15%~30%,如果一个酒店平均客房年收入是2个亿元,那么奥运会将带来3000万~6000万,甚至是1个亿的收入。

2008年,我们在北京的两家五星级酒店都会在奥运会前开业,奥运会至少会给我们这两家酒店增加5000万的营业收入。

提升酒店品牌

奥运会也是一个难得的国际营销机会。奥运会期间,全球都在关注着北京,这是一个将中国酒店品牌推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机会。

酒店投资者除了看中奥运会期间大量的客源外,更多的是看重奥运会这个全球赛事所提供的一个难得的国际营销机会。奥运会可以作为一个营销来做。和一般营销不同的是,奥运会这个大,可以搭载的品牌多。奥运会17天,全球都在关注着北京,关注着奥运,这是一个将中国酒店品牌推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机会。目前我们国内的酒店集团,还没有真正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如果奥运会我们利用得好的话,将给我们国内的酒店集团打开国际市场创造便利。同时,奥运会不仅仅是打开国际大门的好舞台,也是巩固国内市场,全国型扩张的好机会。拿我们来说,我们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进入北京,就是希望能够为我们的全国性扩张增加砝码。

我们是中国第一大民营酒店集团,虽然我们的酒店设计、服务在国际化上做得不错,但是要真得到客人和行业的认可,难度还是比较大。我们觉得奥运会是个很好的机会。

提升员工能力

奥运会除了能够打响酒店的品牌,增加酒店收益,实际上也给了我们国内酒店员工锻炼的机会。不管国际酒店品牌还是国内酒店品牌,员工都基本上是在本地招的,在服务外宾的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

而奥运会会带来了大量的外宾,北京全民都在学习英语,这样的环境对北京的酒店来说是一个大环境的影响,而语言恰恰是需要环境的。拿我们的酒店来说,目前我们的外宾占了20%以上,还是以内宾服务为主。我们要进行全国性的扩张,在客源结构上必须做出调整,调整不是说你想调整就可以调整的,而是我们首先必须有应对调整后的客源的服务需求的能力。可能原来是少部分员工具备服务外宾的能力,以后我们可能需要大部分具有服务外宾的能力。这就需要锻炼的机会。而奥运会恰恰是这样大好机会。

我相信中国酒店的员工,经过奥运会后,在对客服务能力上、理念上都会有一个提高。

三、 三个可能

可能出现部分酒店的过剩

从年洛杉矶到2000年悉尼,奥运使举办城市的酒店数量都出现了激增的现象。赛后,酒店的市场收益情况在各个城市表现不尽相同,有些城市出现快速回落,而有些城市则保持了高增长趋势。

到时,北京的酒店市场是否会保持了高增长趋势,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后续的跟进措施。

奥运会的举办将大大提高北京乃至中国的旅游形象,相比赛前,入境旅游者肯定会明显增加,这样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我们对“后奥运会效应”的悲观估计。加上中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本身对酒店发展的一个客观增长要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化掉所谓部分过剩的酒店。

另外,2009年后,中国将迎来长达半年的2010年世博会,北京作为中国的窗口城市和信息中心,自然仍将受到全世界的瞩目。酒店市场的收益率在小幅下降后会再次回升。

总得来说,奥运会对酒店业的影响是有利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关键在于酒店投资者不能盲目,要处理好奥运前、奥运期间和奥运后的运作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可能出现酒店行业的整合

为接待奥运会而新增的酒店,如果在地段和定位上不符合北京整个的经济发展需求,那么奥运会后将可能面临大幅度的业绩下滑,行业将出现阶段性过剩,从而导致行业整合。经营的好的酒店兼并收购经营不好的酒店,进行重新定位和改造,这个过程给了市场一个很好的消化吸收期。集团化趋势是中国酒店业的必然趋势,而北京奥运会后,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可能加快中国酒店业的国际化进程

奥运会为中国酒店业打开了一个让世界了解的机会。目前来看,我们国内的酒店集团还没有真正走出国门,还没有一个国际化的酒店品牌。奥运会后,可能会出现我们国内的酒店集团向国外扩张的机会,这对我们中国民族酒店业的国际化进程将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酒店集团已经有国外扩张的,同时也出现在国外上市的酒店集团(如“如家”),这对我们中国酒店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鼓舞,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我们每一个中国酒店集团的梦想。